土壤带盐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gu66666 为寂静的土壤代言

博文

土壤那么美,你不去看看? 精选

已有 10874 次阅读 2017-3-7 20:03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科普, 土壤

提到美,估计你想到的全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锦绣河山,而说到土,则“画风”一转,“面朝黄土背朝天”,看见一片灰头土脸的乌鸦划过天际的感觉油然而生。其实不然,土壤也有它的五颜六色,是时候打开你“发现美的眼睛”看看啦!


土壤美么?

彩虹的美是一幅平面的画,而土壤的美更像是一片立体的景。如果你到过云南的东川,那么你肯定会为那里惊艳的红土地所陶醉;如果你到过湖南的新化,那么你绝对能被那里层叠的梯田所倾倒;如果你到过东北的黑龙江,那么你必然会为那里沃野千里的黑土地所折服。世界有多大,土壤就能有多美!


其实,在中国,关于五颜六色的土壤,还有一个关于五色土的故事。

下面,列位看官,先随我到一个什么神秘的地方去看看: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该坛最上层15.8m2,铺垫着来自全国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被称为“五色土”。它不仅体现我国土壤分布的概貌:东方主要是水耕人为土,呈青色;南方多为富铁土和铁铝土,呈红色;西方以干旱土和盐成土占优势,呈白色;北方多均腐土,呈黑色;中原大地黄土高原的雏形土,呈黄色。而且代表农业社会政权和国家的根基。五种颜色的土壤寓含了全中国的疆土,由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据报道,此前全国留存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五色土”就是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而1999年在南京六朝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的一些“五色土”,将社稷坛“五色土”的遗存向前推了1000年左右。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中的五色土 /张甘霖

这么神圣的五色土,色从哪里来?

原来,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的空间格局大体反映了我国土壤在这五个方位上真实情况。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五色土成了我国丰富的土壤资源类型的一个缩影。

土壤是否“天生一副好皮囊”

当然不是!

经典的土壤发生学理论认为,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因素。在这里,母质可以说是土壤颜色形成的“先天因素”,而土壤所处的环境条件则是土壤颜色来源的“后天因素”。

土壤的颜色,主要是靠土壤中腐殖质和矿物质含量的配比关系来决定的。腐殖质主导土壤黑色的深浅,而各色矿物质则决定了土壤的其他颜色。如丰富的赤铁矿造就了绵延南方丘陵广袤的红土;大量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广布在四川地区,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西南紫色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要想形成现在的这副模样,土壤君可要走过一段漫长的“打怪升级”之路。若要用专业术语来说,物理的有团聚作用、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冻融作用、干湿交替、膨胀与剥落作用,化学的有水化、水解、溶解、黏土矿物形成、氧化还原和合成分解,生物的则有物质转化、有机质的形成分解和硝化固氮。这么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简直可以用“九九八十一难”来形容,难怪有俗语曰:吓得面如土色。试想,如果有对土壤君“西天取经”经历的采访,画风一定是这样的:


/丁小点

景有四时之差,土有百川之别。就这样,各色土壤好汉们或占山为王,或蛰伏浅滩,抑或寄情塞外,放浪形骸,又或绵亘晴川,阅尽春花秋月,看遍草长莺飞,纷纷割据一方,才有了著名的我国土壤十四大家族!


人生路漫漫,有伴才能走得更远些。土壤那么美,骚年们,请捧一抔芳香而厚重的故土再上路,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本文原载于“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见2016.12.5世界土壤日内容。)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25565-1038096.html

上一篇:Accept OR reject ? My first review invitation.
下一篇:红壤站考察侧记

21 周健 梁洪泽 李建国 肖可青 陈楷翰 鲍鹏 李曙 强涛 曹建军 侯成亚 苏德辰 樊采薇 高建国 罗春元 张焱 xlsd qx12 xiyouxiyou zjzhaokeqin aliala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