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又是一年毕业季,说一说论文查重那点事(三)

已有 2690 次阅读 2017-5-30 19:51 |个人分类:图情学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论文查重

   

     论文为什么发查重?

     其背后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某个人写了一篇论文,论文评审者会猜想,这篇论文可能存在抄袭、伪造、篡改及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等其他行为。但是,论文评审者一般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快速判断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于了,第三方出现了。知网、万方等数据服务商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期刊、图书等),然后它们各自开发了自动检测系统。这个系统以其资源为依托,然后通过技术的手段,能够快速比对被检测论文与其资源的相似性。但是,每个系统对应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对于一篇论文在不同的系统里其查询结果也不一样。那以那个为准呢?很多高校以CNKI为准,CNKI能够拥有所有的资源吗?它的检测结果就一定是合理的吗?仔细看一些检测结果,检测系统还是有不少瑕疵的。

 检测系统其它如同人们使用的搜索引擎一样,我们给定一个输入,搜索引擎就把跟这个输入长得象的网页反馈给我们。对于那些直接大量采用“复制、粘贴”而形成的论文,这些检测系统一般会让它“原形毕露”。但如果高明一点的,系统估计就无能为力了。

 实际上,每个论文写作者,不清楚自己的论文内容是不是存在抄袭、伪造、篡改及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等行为吗?每个人应该都能够比较准确地标识出系统的那个检测结果。因此,查重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个人的“清白”,或者对于一些政策制定者而言,是为了逃掉一份“责任”。

 对于本科生的论文,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在出题目时实际上是应该能够控制学生能够抄袭行为的。对于本科生会出现抄袭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不会引用。这一方面通过专门给学生讲解引用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多看些学术论文,明白论文写作时应该如何引用。另外,论文抄袭比较多的是那种纯文字的论文,从头到尾,不见一个图表。现在数据源这么丰富,学术研究也进入一个DT时代,指导学生去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这样论文做出来,还担心查重不过吗?

 每年有多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毕业,这方面的支出实际会是一个很惊人数字。查重成为了一个产业,是学术信用体系缺失所付出的代价。

 现在的制度设计是这样的:不管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都要先查重,再进行论文答辩。即使你敢保证你的论文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也不行,空口无凭。于是,每一个论文答辩者都需要为此而付出几十元、上百元的费用。

 如果制度设计成为这样:如果你能保证你的论文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你可以不提供查重报告。学生答辩完成之后,随机抽取1%进行查重,如果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就给予相应处罚,如收回毕业证等。

 象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第一种制度设计时,选择的是后者,于是善良也付出了代价。第二种制度设计虽然会有一些人漏掉,但他给是一种正能量盛行的感觉。

 有时候发现很多小区的房子装了防盗窗,一个个“鸟笼”形成,这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安全,于是想了“安全的措施”。真的那么不安全吗?是不是没有装的那些家庭就经常被盗呢?......

 

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区别的兔子理论兹附送如下:

本科生:学习捡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

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

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

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

摘自:http://www.gaoxiaojob.com/qiuzhi/zhidao/2015/1029/17021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3146-1058030.html

上一篇:又是一年毕业季,说一说论文查重那点事(二)
下一篇:金寨之行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