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双一流大学建设所引发的一系列琐碎 精选

已有 12962 次阅读 2017-10-7 09: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双一流”高校与学科建设名单终于出炉了。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各种议论风起云涌。虽说,“双一流”A类大学似乎没有什么可埋怨的,毕竟如愿以偿,但仍然也有吐槽的空间。比如,有的学校自以为比某个学校要强,但在一流学科的数量上,似乎比不上后者,这也成了吐槽的理由。还有的学校,本来有比较突出的行业特色,但是其一流学科的名称并不是它们的特长,而它们特长的学科却被另一所几乎没有工科历史的综合性大学给拿走了。这里是不是也有乱点鸳鸯谱的现象,没人能说清。教育部似乎也不打算给出什么解释。教育部只说这样一句话,这不是终身制。齐活,这一句话就能把所有的吐槽和抱怨给怼回去了。那意思就是,你急什么?不是终身制,你的特长学科将来办好了,自然有可能进入一流学科的行列。那些现在进入一流学科的非特长学校,将来也是有可能退出的。但将来的事到底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好多事就是这样,赶上这拨了,就算是赶上了。将来是怎么回事,现在说什么都没用,还不定是怎么回事呢。

单说学科的数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学校学科涵盖的面就大些,有些就不够大。这种状态一般说来,在短时间内,希望通过某种人为的因素来加以改变,也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像清华这样的横主,院系调整后,成了工科学校。到了九十年代,一下子国家给了足够的资助,腰里也横了,有了大把的银子,不怕没处洒。于是到处挖人,建立新学科,这样清华学科的数量就上来了。其他学校有这个条件吗?说来惭愧,一般没有。但也有不甘心的。没有新的学科,那么生努一下,也要让它有。于是许多学校,都在建立新的学科,没有足够的底蕴,没关系,咱们就上那些哪个学校都没有或者全国都很少的学科,如旅游、园林等。这类学科,过去都在某些专业性极强的学校,或者是在专科学校,现在落户在名牌大学,身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多要这些学科干什么用?最直接的就是有利于大学排名。学科越多,这也是一项排名的重要指标。没有足够的学科数量,排名就会上不去。有了更多的学科数量,这也很有利于排名往前靠。再问一下,排名靠前有什么用?反正我辈是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我辈以为这个排名除了让武书连一辈有钱花、有饭吃以外,好像并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但是,很多高校的领导似乎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眼里,自己学校在排名榜上越是靠前,自己似乎也就越有面子。可是这面子能管什么用?不知道,或许其中有不少猫儿匿,我等是不知道的,而圈内人可能很是明戏。具体能有什么好处?他们自会笑而不语。

这种为了学校排名而盲目扩充学科,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也是见仁见智的说法。如果条件不充分,再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学科的扩充上,肯定是弊大于利。本来资源有限,就应该投入到现有的、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科建设上。这多少也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见到一些成效,而且也有可能事半功倍。如果把这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新学科的建设上,可能大把银子扔进去了,连个声响都听不见。这样几年下来,学校内部就会有不少的反对声音,上级主管部门也可能会怪罪下来。那个时候,学校领导就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当然,学校领导肯定是不会让上级怪罪这件事发生。他们可能会用很多招数来欺瞒上边。在这方面,他们的招数很多,很多都是无师自通。可是最终倒霉的还是学校自身,是那些被蒙过来读这些所谓新专业的学生。这应该也算是弄虚作假的政绩工程了吧?

因为没查到历史资料,不知道学科数量这个指标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的?教育部与此有关吗?是难逃干系?还是与它无关?但是这种指标的后果是相当恶劣的。办大学,先练内功,这是第一位的。不光是办大学,做任何事都是以内功为主。外在的表象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其重要性是有限的。有句俗话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灵。你十八般武器都会用,但都用得不精,那你的武功并没有多少威慑力。而你并不会更多的兵器,但如果有一招是你用得炉火纯青的,那几乎就少有敌手。我们的大学能不能也记住这句话,把你熟悉的,有根底的,算是你专长的学科也练得炉火纯青,那不比什么都强?想要面面俱到,往往就会成了万金油,虽然什么都能来两下子,可是什么都不精。这算什么?有什么用?

学科的增长与扩充是需要有条件的,特别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且,要注意的是,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任何急功近利,要么弄成个不伦不类,要么就可能半途而废,都不会有好结果。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1079445.html

上一篇:看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场
下一篇: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

11 郭战胜 林中祥 黄永义 吕喆 张晓良 罗祥存 武夷山 姚伟 徐耀 周忠浩 蒋永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