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观看音乐会

已有 2310 次阅读 2017-10-26 14:4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1025日晚,在学校晨兴音乐厅观看(或者应该说观听?)了北京爱乐乐团的交响音乐会。两年前,也曾想观看这个乐团的演出,但在买了票之后,突然家里有事,不得不放弃。当时感觉有点遗憾。这次看了海报上的介绍,又激起了想要观看的愿望。

演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演奏中国乐曲。第一首曲子是关峡创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主题曲,又称关峡第一交响乐。当年,我是非常喜欢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看了说不准有几遍了。女儿说,这部戏里没有那类所谓插曲,但其中的音乐的确非常好听。那十几个小节的乐段,虽然只是在反复,但总有一种让人感动的内在。现在有不少电视剧,质量很不错,但往往都让那种声嘶力竭的嘶哑的嗓子所唱的插曲给糟蹋了。

这首曲子,旋律确实很美,能打动人。可能因为我是外行,听不太清楚曲子的层次。所以除了主旋律之外,乐曲的其他部分就不是太明白。即使如此,我也还是比较喜欢这首曲子。

第二首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演奏了三支曲子,序曲、操练舞,还有一首快乐的女战士。听到这些曲子,就想起当年观看这部舞剧拍摄的电影画面。当时的印象是色彩鲜艳,光线明亮。在文革年代,能看到这样的彩色电影,也算是聊以抚慰荒凉的内心了。

第三首是根据歌曲《鸿雁》改编的乐曲。我的一个微信群里,很多群友都喜欢降央卓玛演唱的歌曲《鸿雁》。我当时也稀里糊涂,以为这是一首藏族风格的歌曲。昨天主持人介绍,这支歌曲是电影《东归英雄传》里的插曲,我才明白这是蒙古族风格的歌曲。后来再一想,也觉得自己很糊涂,青藏高原那边怎么可能有鸿雁?而蒙古族的著名歌曲《嘎达梅林》第一句就有“南方飞来的大鸿雁哪”这样的歌词。乐曲是一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改编的,主持人说,这位改编者就在这个乐团里,主持人让改编者站出来,介绍给观众。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主持人说,今天是这支曲子的首演。观众们更是热烈鼓掌。

第四首曲子是藏族风格的《松则亚拉》。主持人解释,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故事,我不知道我记得是不是准确。乐曲的旋律是根据《洗衣歌》改编的。这首歌是1965年解放军全军汇演上的一个舞蹈节目的伴奏伴唱音乐。当时就觉得特别好听。清新脱俗,美好宛转。

第五首曲子是《茉莉花》。说实话,我不是太喜欢这首曲子,一直都不是太喜欢。虽然说普契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用了这支曲子的旋律,中国的作曲家又重新挖掘出来,进行了再创作,但我还是觉得这首曲子的脂粉气太浓,缺少清新的气息。没办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第六首曲子是《瑶族舞曲》。我从小就喜欢这支曲子。每次在当年我所居住的京工大院里的操场上放电影的时候,在电影放映前,放映员总会播放这首曲子。后来,有很多年就没有听到过了。大约从八十年代开始,这首曲子又开始出现在公众面前。或许,就是因为跟童年的经历有关联,所以才特别喜欢这首曲子吧。

第七首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这首在文革中创作的曲子,听起来似乎还是有那么一点文革味。其中一个乐段是一个完整的《东方红》乐曲。最后一个乐段加上了《国际歌》的几个小节。或者不应该说这就是文革味,只能说是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

第二部分是外国乐曲。本场演出的主题是《蓝色多瑙河》,不知道乐团为什么用这支曲子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场演出。当然,乐团也肯定会演奏这支曲子。虽然听过很多次,但在音乐会现场听这支曲子还是第一次。不过,听起来还是非常享受的。

第二部分演奏的第一支曲子是天鹅湖组曲,只有两支曲子:场景和四小天鹅舞曲。老柴就是老柴,天才就是天才,这两支曲子确实很美,让人陶醉。

苏佩的《轻骑兵序曲》也是很熟悉的乐曲。乐队演奏很精彩。《蝙蝠序曲》也是名曲。以前虽然听过,旋律很熟悉,但有时候不能把曲子的名字和旋律联系起来。听到名字,想不起旋律,听到旋律又想不起名字。现在年纪大了,虽然刚听过,但让我再回忆曲子的旋律,估计还是想不起来了。

《康康舞曲》的旋律也很熟悉,但原来就是不知道曲子的名字。在一些外国电影里,这支曲子经常用来表现某种幽默和滑稽的场面。记得有一部电影,是一帮老太太在跳舞,伴奏的就是这支曲子。老太太们在舞蹈过程中,不时撩起自己的裙子,露出内裤,看上去挺别扭,而观众们则哈哈大笑。我喜欢这支曲子,但不喜欢那个老太太们的舞蹈画面。

似乎每场管弦乐演出的最后曲目都是《拉德斯基进行曲》。我也是不太喜欢这支曲子。总觉得像是一排木偶士兵在行进。但乐团喜欢,观众也欢迎。我更喜欢伯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只是现在很少听到有乐队在演奏这首曲子。

乐团的演出整体说来还是精彩的。弦乐部分都很漂亮。无论是小提琴部、中提琴部还是大提琴部,以及贝斯部,音色都很美。在管乐部分,木管非常漂亮,铜管的小号和圆号也很漂亮。长号不太稳定,有的时候很好,有的时候就会突然出现那种嘶哑,让人感觉不太协调,有点遗憾。

在观众的一再鼓掌下,乐团先演奏了一首拨弦波尔卡,又演了一首《告别时刻》。其实就是莎拉·布莱曼的《Time to say good bye》,也是那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改编的。

这场演出算是一场盛宴,的确让人非常享受。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1082512.html

上一篇:科学家和娱乐明星
下一篇:发展生产力是目的还是手段?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