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丑爆了的单眼皮、大脸、塌鼻、短腿,才是祖先制霸雪原的必备硬件 精选

已有 24428 次阅读 2018-2-6 11:2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如果你曾留意过,就会发现欧洲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清一色的标配“双眼皮”。

而且仔细一想,还真的找不出哪个单眼皮的欧美人,不信你可以在脑内搜寻一遍?


在欧美等地,他们根本不知道单眼皮为何物,也不会去区分单双眼皮。

所以如果将在亚洲风靡的“双眼皮整容手术”搬到这些地方去开业,血亏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


不过与其说欧洲人都是双眼皮,倒不如说亚洲人的“单眼皮”才是世界上最独特、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

内眦赘皮


东亚人种独特的单眼皮,其实指的是眼眶内侧有一条皮肤皱褶,叫内眦赘皮


内眦赘皮是上眼睑褶皱、下坠包裹眼头的结果,有轻重程度之分。

程度较轻的就成了内双,而较为严重的便成了所谓的单眼皮。


这种内眦赘皮,也叫做蒙古褶,因一般认为现在的东亚地区为蒙古人种。

刘亦菲的蒙古褶


就算是双眼皮的亚洲人,有这道蒙古褶的也不少。

例如刘亦菲的双眼如此具有东方神韵,就正是托了蒙古褶的福。


相反,没有蒙古人血统的白种人(高加索人),蒙古褶就极其罕见了,除非是变异或疾病等原因。

他们的眼部有不同程度的凹陷,头骨眼眶部分突出,双眼是又圆又大。


然而因为审美的变化,东亚人总是以这道蒙古褶为耻,纷纷走进整容医院,想要改变这刻在基因里的印记。


这也难怪,毕竟话语权掌握在西方人手中时,曾经的“蒙古眼”就被认为是“弱智”和“返祖”的现象


唐氏儿的典型面相


十九世纪末,一位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便把唐氏综合症,称呼为“蒙古人种病”

因为他认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眼部特征就与亚洲人十分相似,如蒙古褶和上扬的眼尾。


他解释道,唐氏综合症是一种由高贵的白种人退化到低贱的蒙古人的病变

例如所有人在婴儿时期普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蒙古褶,而高加索人一般在3-6个月之后蒙古褶就会自动消失。


约翰·朗顿·唐


所以,他们才用“蒙古弱智”来描述此类患者,认为蒙古眼是“进化不完全的产物”。

殊不知东亚人的眼睛不但与众不同,而且进化出了不少过人之处。


根据进化论的解释,东亚人独特的眼型主要起源于对极度严寒环境的适应。

如果在寒冷的地方,第一时间冻瞎的可能就是“双眼皮”的欧洲人。



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都起源于非洲,经过数百万年的迁徙才形成了今天的人种格局。


而其中有一支,就在间冰期(较温暖)通过西伯利亚到达东亚大陆。

随着时间推移,大概在距今22000-18000年,寒冷的末次盛冰期便来临了。


为了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我们的祖先无论在外貌、体格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地图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独特的眼睛才形成,以对抗恶劣的气候。


例如我们眼窝内脂肪层不但会加厚、还会进一步延长,而且眼部的皮肤会向内生长,使眼眶变小。


这些变化的出现,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脆弱的双眼。


虽然我们双眼没有感知温度的神经,但人体对眼球的保护却是无微不至的。


要知道为了保护眼球,人体最优先供热的地方之一就是双眼。

在红外成像中,就能看到眼窝周围是脸部温度最高的区域。



除了供热优先外,角膜和巩膜也像隔热层一样,能起保温作用。

因为缺少血管的透明组织,它们几乎没有散热作用,还能起到缓冲寒冷传导到眼。


如果没有这些温度加持,“体液外露”的眼睛每一次眨眼都可能是冰碴子。


对极度严寒地区的人民来说,眼睛几乎就是决定着生死的关键器官。


它不同于身体其他器官,可以用厚厚的兽皮包裹以抵御寒冷。

人类双眼必须裸露在外,才能获取到最重要的视觉信息。


如果在严寒的劣境中,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双眼很容易被冻得无法睁开。

失去双眼的视线,几乎就等同于葬身于雪海。


所以在原有的保暖基础上,东亚人特有的蒙古褶就是保温的必备良器。


这种从上眼皮脂肪层一直向下延伸直睫毛处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包裹双眼,使温度更难散失。



此外,上下眼皮的脂肪层也会变得更厚,甚至连眼窝内都填满了脂肪,几乎看不出凹陷。

这种平坦的结构不但降低了与寒冷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冷空气带走的热量更少,而且更厚的脂肪还能有效地保持眼部温度。


这些结构,无疑都大大地提高了东亚人的生存几率。

不过,就是因为这种脂肪饱满的眼部结构,出现那道双眼皮褶子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了。

清朝时期的广州官吏


除了防寒作用,单眼皮对强光的缓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据研究报道,干净新鲜的雪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能高达95%。


也就是说在阳光下,95%的太阳光线会被雪面反射出来。

如果你盯着雪面看,就几乎等同于盯着天上的太阳看了。

拍《南极之恋》因没带墨镜患上雪盲症的赵又廷男神


所以去滑雪时,带墨镜成了很多人的不二之选。

因为雪地反射不但影响视野,还容易被“亮瞎了眼”,患上雪盲症。

雪盲症,顾名思义就是雪面强光刺激造成的暂时性失明,包括眼角膜、结膜等的损伤。


但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墨镜该怎么办?

此时,眼缝更小和眼皮更厚的的眯眯眼,就成了抵御雪地强光的利器。


爱斯基摩人用这样的工具来防止雪地反光


此外,东亚人的小眼睛还自带墨镜效果——更浅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它位于视网膜的最外层,由单层色素上皮细胞构成,可以吸收光线,减少光的散射从而保护眼内组织免受氧化损伤。

这层上皮细胞的颜色和透明度,就决定了其反射量和吸收量。


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颜色与人的肤色有关。这与胚胎时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曾为皮肤一部分有关。


但是奇怪的是,中国人明明比欧洲人更“黄”,但眼底颜色却更浅色。

此外,东亚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透明度也更低。


而东亚人这颜色更浅和透明度更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会使其对强光的反射量和吸收量都更变大。

这些结构,无疑都是东亚人的祖先成为雪原一霸的筹码。

同为蒙古人种的爱斯基摩人


此外,我们的大脸、短腿、塌鼻等特征,都与寒冷的气候脱不了关系。

因为在大自然中就有一条与我们审美完全相悖的定律,艾伦法则


根据艾伦法则,同一个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四肢更短、躯干越圆。

这是因为四肢和附器越短小,散热也就越少。


例如有一个物种的体积只有8个正方体那么大。

那么把它们拼成1*2*4的长方体,其表面积就是28个单位。


但如果把它们拼成2*2*2的正方体,其表面积就是24个单位,比原来减少了4个单位的表面积。

而表面积更小,也就意味着更低的散热量。


当然,数学好的人应该已经发现了,同样大的体积,搓成球体才是最省表面积的。

在19世纪,美国动物学家艾伦就发现,跟温带的兔子相比,北极兔的耳朵和尾巴更短,身体也更圆。


同样的情况,也普遍地发生在北极熊、北极狐等动物身上。

此外,来自不同纬度的同一物种,也遵循着艾伦法则。


当然,这个法则也同样没有放过人类。

那些住在炎热地区的人,就盛产大长腿,如非洲等地,而东亚人就明显四肢相对较短。


人类学家曾测量了不同种族的坐高与身高比,东亚人为0.55,欧洲人为0.5,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则为0.45。


除此之外,艾伦法则也同样适用于面部特征。


1968年A.T.Steegmann就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两组幼鼠放到分别放到22℃和5℃的环境中90天,并给予充足的水和食物。


实验结束时,他发现在寒冷条件中生存下来的老鼠,有更狭窄的鼻腔、更宽的脸,尾巴和四条腿也更短。

1914年一本书中的亚洲人面孔


而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东亚人小而塌的鼻子,也正是艾伦法则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鼻子的功能除了闻气味外,还能对空气加湿加热


较小的鼻孔和更深入的鼻腔,都能提升加热冷空气的效率。

这样,我们的器官和肺才能避免被冷空气所伤。



所以说,那些你认为丑爆了的单眼皮、短腿、大脸、塌鼻,也曾带领我们祖先开疆扩土。

明白这其背后的成因,就更无须介怀西方人强加给我们“东亚病夫”、“蒙古弱智”等蔑称。

因为这些特征,正是几万年风霜加冕最好的印记。


*参考资料

Michael Keevak,方笑天译..《成为黄种人:亚洲种族思维简史》[N].2016.09

石头布.东亚日志特征的寒带起源-1:生死攸关的眼睛.知乎专栏:龙光玉魄出冰天-华夏北来说.2016.07.05

Allen's rule.wikipedia.2018.01.24

Peter T.Katzmarzyk,William R.Leomard.Climatic influences on human body size and proportions: Ecological adaptations and secular trend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Anthropology.1998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98659.html

上一篇:不再依赖日出日落,我们还要遵循一天24小时的作息吗?
下一篇:为了验证海难生存法则,他赌上性命登上了没吃没喝的破船驶向大洋

17 李维纲 程娟 徐勇刚 康建 吕洪波 徐耀 贺玖成 陈绥阳 马德义 孙颉 赫荣乔 鲍海飞 刘强 范振英 刘钢 zjzhaokeqin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