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rep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zureps

博文

马路上的伯努利方程 精选

已有 22465 次阅读 2018-4-15 06:3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这是一个自己感兴趣但是不懂的话题,文中包含了我的臆测,写出了与大家探讨并请批评指正!


伯努利方程是流体力学中的重要方程,由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在1726年提出,他是伯努利家族中众多杰出科学家之一,丹尼尔.伯努利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数学应用于力学,特别是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v表示流体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

      z表示液面距离参考平面的高度,

P表示液体中压力,ρ表示液体密度。


式(1)实质上描述了流体在流动中的机械能守恒(v2/2表示动能,gz重力势能,P/ρ压力势能),也被称为伯努利原理,是流体力学中的重要原理。伯努利原理最常用的一个推论是:等高流动时(即z保持不变),流速大,压力就小;流速小,压力就大。
 
如图1所示,一个变截面的空管在细管和粗管处用一个连通器连通,并在其中灌水,当静止平衡时连通器内液面等高,但当在变截面管中吹气时,由于粗管和细管段气流速度不同,其压力也不同,就会在连通器内造成压差,形成如图1所示的连通器内的不等高液面。进一步分析,由于气流等量通过管子,因此细管内的气流速度会比粗管内的气流速度大,根据式(1),细管内的压力就小于粗管内的压力,因此左端的液面高于右端的液面。

随便说一下,伯努利原理是20世纪两项最重要科技成果的理论基础,一是汽化器(发动机中也称为“化油器”),二是机翼设计。如果将马路上的车流类比于管道中的水流,利用伯努利原理可以解释许多马路上的现象。为了说明这种现象,我们将两者做如下类比:


将马路上的车流视为管道中流动的液体(或气体),用伯努利方程来描述的话,水流速度就等价于马路上某路段的车流速度,某路段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总数,主要和马路的设计时速与车道数相关。例如,设计时速高的道路车流速度就高,另外,车道数也是车流速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设计时速相同情况下,假设单车道的车流速度是v,那么双车道的车流速度就为2v,三车道时车流速度为3v等等。


依据伯努利原理,等高流动时(马路上的车流近似为等高流动),流速大,压力就小,流速小,压力就大。可以得出,在车流速度慢的路段,交通压力就会增加,提高车流速度,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减小交通压力。例如在十字路口,红灯导致车流平均速度降低,车流速度较慢,必然增加交通压力。因此,人们在出行时,如果有快速路(没有交叉路口)一般会选择快速路出行,这就是选择一条交通压力较小的路线。


为了缓解路口的交通压力,依据伯努利原理需要增加车流速度,需要注意的时,由于十字路口的特殊性,提高设计时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通过增加车道的方式提高车流速度。如下图中的十字路口,车辆行驶方向在达到路口时会增加车道数,图中行驶方向车道数与逆行行驶车道数相比为4:2,是逆向行驶车道数的两倍。这就是通过增加车道数提高车流速度,以达到减小十字路口交通压力的目的。


下面这张图中的路口中,正向行驶车道数为7,逆向行驶车道数为3,其道理同样是为了减小交通压力所采取的道路设计。

此外,对于高速路口,这一措施更加显得必要,如下图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高速出口,道路变宽,车道增加,来减小交通压力。

下面的这张图中从全景的效果看到高速出口段比其它路段要宽,也是通过增加车道数减小交通压力。

自2012年我国实行高速路节假日免费通行以来,每逢节假日高速路车流量暴增,有些高速被戏称为“停车场”,高速追尾事故时有发生,我个人的体验(没有系统调研,可能有误),很多追尾事故发生在限速路段。2018年清明假期,在回家的将近200公里的高速上有四起追尾事故,都发生在限速路段,其中一起事故就发生在动态限速指示牌不远的地方。这或许和伯努利原理有一定的关系。


当伯努利方程应用在高速路上时,由于高速的车道数固定,因此交通压力就和道路限速有直接关系,在限速低的路段就会造成较大的交通压力。对于管道中的液体或气体,如果压力过大可能造成两种可能,一是管道爆裂;二是管道内的液体或气体被压缩。这一结果对应到高速路上,交通压力过大,就增加了车辆冲出护栏(管道爆裂)和车距减小甚至追尾(液体或气体被压缩)的可能性。


当然,马路上的伯努利方程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宏观表现,只反映了交通问题的一个侧面,而实际的交通问题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例如车辆的操控性能(如车辆失灵)、驾驶员因素(如疲劳驾驶)、违章行驶(如抢道、违规变道)、道路特征(如急弯、陡坡)等等,我们渴望一个安全、快捷、有序的交通环境,就需要从不断的研究和发现交通中的科学问题,遵循交通中的客观规律,只有实现交通中的从微观因素到宏观因素、从客观规律到主观行为的协调统一,才可能真正创造安全、快捷、有序的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武际可.伯努利家族在力学上的贡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51184.html
[2]wikipedia. Bernoulli's princip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noulli%27s_principle
[3]戴世强博客.科普新篇-1:马路上的力学(一)楔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77245.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847068-1108972.html

上一篇:低碳钢拉伸曲线比拟人才培养过程
下一篇:力学研究方法之凌波微步

21 曾荣昌 毛吉平 刘浔江 吕喆 田灿荣 郭战胜 余文 彭振华 史晓雷 李毅伟 刘世民 马军 黄永义 刘东坡 赵建民 康建 刘钢 刘建彬 卢东强 zjzhaokeqin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