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也谈交叉学科支撑

已有 2205 次阅读 2018-4-23 13:45 |个人分类:博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人民日报, 刘诗瑶, 交叉学科, 李福利

 

也谈交叉学科支撑

都世民

2018-04-16 ,光明网有一篇评论:“给交叉学科多一些支撑”。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诗瑶。笔者近几年是无心插柳,由于兴趣和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习惯,进入交叉学科研究。过去从事电磁兼容研究是属于边缘学科交叉。如今从电子学领域进入生物学,跨度太大,要想搞清一个问题是很难的。为了搞清家人得帕金森病的病因,先从网上搜索,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名词到概念,由碎片化知识到系统了解,这需要两三年时间。就是找跨度大的书刋就很难,除非到北图。现在退休了,无人考核,不担心完不成科研计划,否则很难坚持。

从《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看,国家很重视交叉学科研究,从基金申请和论文交流以及教育等多方面改变,以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由此引爆原创性成果。否则选题重复、选题跟踪国际热点的趋势不可能改变。科学网不时有文章讨论论文影响因子,如果原创性论文,别人都没有研究,这影响因子就不会高,这种论文数量也不会多。一旦形成热点已经是一年或几年后的事情,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重视。

引力波问题是世界关注,可是引力波是测波还是测粒子?谁能说清?引力波概念来自西方国家,我国媒体怕此项目缺失,报道了国内的研制大计划及相关情况。到底这个大科学项目我们原创在哪里?陳方培老教授提出的引力子概念能否实验验证?这可是中国人提出的概念。如果国家层面有专门机构收集原创性概念的提出,有机构进行评议,评审机制不涉及门派、资金分配和评奖,能基本做到公平公正,我国原创性课题就会多一些。

交叉学科研究容易引起嘲笑,因为中国有句古话:“隔行如隔山”。也就是说你不是学科内人士,别人看不起你,你的文章不能发表,你没有话语权。甚至被权威打入冷宫。还会被扣上“伪科学”大帽子。这是原创性研究的障碍之一。当然跨学科研究必须打持久战,千万不要想短期就会有所发现。麦克斯韦理论的提出是集前人的成果提练而成。对肉眼不可见的研究对象更是难被社会承认。研究者必须有清醒认识,此时必须将名利置于脑后,否则苦恼万分,甚至会患病。

交叉学科研究形成的新概念和相关分析提出后,往往得不到关注,其原因在哪里?

一是会否定传统观点,“冒犯”权威,欢迎者毕竟少数,因此提出这方面问题要小心谨慎;

二是跨学科研究时必须对所跨学科尊重,提出的不同看法必须有权威性理论支撑,不能以自己从事的学科知识硬套,会出错。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换视角另寻思路,用别的办法证明提出的疑问和论点。这又要化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研究。

三是提出新的疑问和看法必须有直接证据证明,这往往难做到,无论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都不具备条件,因此文章难发表。现在审稿和写稿都注重数据,无非是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若是两者都没有,就难发表。

交叉学科论文审查困难,难在跨学科看不懂,人家经过長时间研究,审稿人不会承认自己看不懂,必然找理由不通过。除非遇到知音和伯乐,否则会石沉大海。

如果国家层面能组织退休科研人员,在他们研究范畴,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引导年青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让他们了解交叉学科研究是很难的,怎样去交叉融合,必然有自己专业特长,才能联想出新概念。这是艰苦的过程。年青人敢想,精力充沛。

李福利教授在l00个交叉学科难题”一书中,发表一文:“自然科学四大基本问题的交叉与统一”,提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世纪是学科细分的年代,21世紀应是细分的学科综合的年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一问题。小宇宙的研究想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是很难突破的,中国人祖先一直是以系统观认识世界,而西方国家以细分学科方式认识世界,以细胞、基因概念研究小宇宙,缺少系统性综合研究,因此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非常重要。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10471.html

上一篇:初探蜜蜂眼
下一篇:科学探索有终极疆域吗?

2 马志超 吴标兵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