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LAB专业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yneqi 愿有志之士梦想成真!

博文

[转载]纠正和被纠正的艺术

已有 1979 次阅读 2019-3-25 13:37 |个人分类:Q转载评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笨蛋, 聪明人, 纠正, 进步 |文章来源:转载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纠正一个聪明的人,他会感激你。


作者简介:萧萧依凡

一个人的“笨”,往往不是笨在智商上,他通常会粗暴地排斥别人的观点,不愿改变固有认知,一旦被别人纠正,他会愤怒,会表现出异常的固执和自尊。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你毕业于清华大学,我毕业于蓝翔技校,而是认知差及对待认知的态度之间的距离。

遇到“笨人”,你若想通过纠正他的认知,赢得好感,收获友谊,那将是一件白费力气的事情,你可能只会收获“厌恶”。

一个简单的常识,百度一下自然知道孰对孰错,但是笨蛋被纠正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改正,而是觉得自己的无知被人看穿。

对纠正者的厌恶和愤怒,是将自己的无知迁怒于人,既是无知的升级,也是不思进取的体现。

真正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对待无知的态度。

排斥纠错,就难以容纳新事物,思维和认知就会停滞不前。

然而,纠正一个“笨蛋”,并不见得就更聪明。

正所谓“不与傻瓜论长短”,试图纠正一个傻瓜的人,大多是另一种傻瓜。

聪明的人,往往不会在傻瓜身上浪费口舌和时间。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组对话,虽然短小却颇具深意。

有人问:“大师,什么是快乐的秘诀?”

大师答:“不要和愚者争论。”

对方反驳:“我完全不认为这样能使人快乐!”

大师答:“是的,你说的对。”

聪明的人从不恋战,决不与傻瓜争对错,论输赢,因为与傻瓜争辩,不过是白白消耗自我而已。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笨蛋”对自己的无知并不自知,而在某个问题上有正确认知的人,若试图让笨蛋接受真理,那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20世纪初的美国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曾经说过:“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而“笨蛋”属于既无知又固执的那类人,与他争辩,你从一开始就错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纠正,并不是所有的无知都值得你花时间去纠正。

你永远不用替那些讨厌被纠正的人担心,因为日后他们要么会通过一个漫长的阶段来自我纠正,要么会一辈子这么无知下去。

所以,面对一个“笨蛋”的错误,你可以一笑而过,不争对错。

纠正别人是一门学问,而试图纠正一个笨蛋时,你尤其要谨慎,要懂得选择最聪明的方式,回避正面冲突,避免不快。


世界上不存在无所不知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

所以,在纠正别人这件事上,我们也要不断克制不时想冒出来的小聪明。

当我们沉浸于纠正别人,沾沾自喜时,就容易变成另一种“聪明”的笨蛋。

这类人知识架构单一,习惯生硬地评判是与非、黑与白,缺乏对知识的重构。

能力欠缺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结论时,因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难以辨别错误行为,于是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种认知偏差现象,就是著名的“达克效应”。

引用达尔文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人最大的无知,恰恰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除了一被纠正就恼羞成怒的“笨蛋”,你肯定还遇到过热衷于纠正别人的人。

他们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十分聪明,认为超出自己认知范围和经验的都是错的。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认知出现偏差的时候,程度不同而已。

聪明与笨的区别,不在于认知的多少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在于认知态度。

真正聪明的人,并非智商超群、无所不知,而是时刻牢记“天外有天”,随时准备接收新事物,随时欢迎三观被击碎。

井底之蛙不是不知道井口之外的天也是天,而是不相信井口之外还有天,更不愿意去虚心了解这一点。

我们要时刻警醒,既要避免成为一被纠正就恼怒的人,也要避免成为热衷于纠正别人的人。

不是处境不如你的人,就一定是错的。

不是你所谓的对的,就一定是对的。

作者简介:萧萧依凡,富书签约作者,管理学硕士毕业,著有畅销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长篇都市爱情小说《余生,请对我好一点》火热上市,简书@萧萧依凡,微博@萧萧依凡2016。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6183-1169528.html

上一篇:春节新体会
下一篇:突然一丝惆怅上心头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