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nylv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nnylv

博文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是多方互不信任但平等记账且人手一本

已有 2005 次阅读 2019-11-13 11:3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区块链

区块链的特色“去中心化”和“抗抵赖”实际上是通过数据冗余来解决的:预设所有参与方互不信任(否则中心化效率更高)但是人人平等,所以通过人手保留一本全体参与方(更精确地说>51%)认可的账本,从而达到区块链最迷惑人的特色。

我们来看中新网介绍的“成功应用”:

“把全国491个城市的公积金中心用区块链连起来,使得这491个城市里面的每一个市民,如果要办理公积金的话,非常方便。

如果不用区块链技术,你要么把数据全部集中在一起,要么就是分散在各地。

以前大部分人可能在一个单位工作到退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一年在杭州,一年又在北京,再半年在上海,因此他每次要办理公积金就很不方便。比如他搬迁到杭州,他要去查之前在北京、上海的公积金,从技术上说,没有区块链以前,杭州的公积金中心要去北京公积金中心调数据,很麻烦。而有了区块链,杭州的公积金中心就能很方便又可信地调到他几年前在北京交的公积金。

491个公积金中心连起来的系统,这就算是链上,而每个公积金中心管理自己的市民的信息系统,是传统的信息系统。这样通过链上的跟链下的结合起来,就是数据协同。当然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好多在金融等其他领域的运用。”

这完全是为用区块链而用区块链的多此一举、误用区块链的故事。我们只要看银行用户的应用场景就可以了:大银行的用户在杭州存钱然后到青海取钱,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通过中心化的技术支持的非常好。更加极端的例子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存取完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491个公积金中心是互不信任吗?不是!完全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信息孤岛。中心化反倒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只要中央的政策而已。就好比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问题,在金融完全电子化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取消省界的路卡而同时又保证了各个地方的经济利益。这完全是政策方面的问题,而非技术方面的问题。

区块链的“链”不是为了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数据动态扩展的问题。就上面举的公积金中心的问题,技术上是“不共享”的问题,用“链”绝对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中心化存储是自然的高效解决方案。天猫、微信的金融数据不会比公积金中心少吧?

这里还要辨析一个误区:中心化存储和分布式存储。常有误解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优于银行的中心化记账。实际上,银行等中心化记账,指的是逻辑上只有中心一本账,但是物理上自然是被“分布”记在多个物理设备上的,甚至重复记录了不止一本的物理账本。就好比富豪把一份遗嘱复制了放在好几个地方一样。

而区块链的所谓分布式记账,则是每个参与方各自拥有一个物理账本!这与传统上的“分布式”技术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区块链实现了参与方独自记账并独立持有账本的方式。这样看来,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就不再是那么普遍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4372-1206006.html

上一篇:数字货币不是加密币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