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你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决定你的健康和幸福

已有 4104 次阅读 2019-12-12 12:55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人生意义, 健康, 幸福, 老龄, 60岁

你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决定你的健康和幸福

Have you found meaning in life?

Answer determines health and well-being

你找到人生的意义了吗?

你的答案决定你的健康和幸福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报告:

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与身心健康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人生意义是肯定还是感到迷茫,对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很重要,尽管这种关系对于年龄低于60岁的成年人和超过此年龄的老年人来讲是有区别的。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或态度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生的意义是肯定还是感到迷茫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很重要尽管这种关系对于年龄低于60岁的成年人和超过此年龄的老年人来讲是有区别的。

许多思考人生意义和目的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但人生意义的肯定使人变得更健康、更快乐长寿,”该论文的资深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健康老龄研究院资深副院长著名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教授杰斯特( Dilip V. Jeste)博士说。“那些认为人生有意义的人比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人更快乐、更健康。

这项研究在2019年12月10日发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网络版上。研究发现,对人生意义的肯定会使身心健康,而对人生意义感到迷茫的人可能与更糟糕的精神健康和认知功能有关。杰斯特说“当你在人生发现更多的意义时,你会变得更满足,而如果你没有生活的目标,你会感到压力山大

研究结果还表明,对人生意义的肯定态度与年龄呈现出倒U型关系,而对生活意义的迷茫感则与年龄呈U型关系。研究人员发现,60岁是对人生意义的肯定态度达到顶峰的时刻也可能是人生意义的探寻达到最低谷的时刻

当你年轻的时候,比如20多岁的时候,你对你的职业、生活伴侣和你自己都不确定。你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杰斯特说。“当你开始步入30多岁、40多岁和50多岁时,你会有更稳定的人际关系,也许你结婚了,有了家庭,事业稳定了。探寻减少了,人生价值增加了。

60岁以后,事情开始改变。人们从工作中退休,开始失去他们原有的身份。他们开始出现健康问题,一些朋友和家人开始去世。他们开始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因为他们曾经拥有的意义已经改变了

这项为期三年的横断面研究调查了圣地亚哥地区1042名年龄在21岁至100岁以上的成年人的数据,这些人都是“成功老龄化评估”(Successful Aging EvaluationSAGE)”项目的成员。通过访谈的方式来评估人生价值的肯定和否定的相对程度,其中包括一份关于人生意义问卷,参与者被要求对一些项目进行评分,比如“我正在为我的生活寻找一个目标或使命”和“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目标”。

医学已经开始认识到,人生意义是一个临床相关的和潜在的修改的因素,可以有针对性提高患者的健康和功能,”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精神病学系的研究员、阿夫塔卜 Awais Aftab)博士“我们预期我们的发现将有助于正在寻找人生目标的患者开发新的干预措施。

杰斯特说,下一步的研究包括其他方面的探索,如智慧、孤独和同情心,以及这些方面的因素如何影响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我们还想研究压力和衰老的某些生物标是否与寻找和发现人生意义有关。这是这个领域令人兴奋的时刻,因为我们正在寻找以证据为基础的答案,来回答有关人生的一些最深奥的问题。


参考资料:

Awais Aftab, Ellen E. Lee, Federica Klaus, Rebecca Daly, Tsung-Chin Wu, Xin Tu, Steven Huege, Dilip V. Jeste. Meaning in Lif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hysical, Ment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临床精神病学杂志, 2019; 81 (1) DOI: 10.4088/JCP.19m13064

ScienceDaily, 10 December 2019.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2/191210131935.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7754-1209774.html

上一篇:克服蝙蝠恐惧症(简称恐蝠症)
下一篇:两大类狂犬病毒截然不同的进化趋势

6 范振英 郑永军 王修慧 鹿露露 霍天满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