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之随记与感想 精选

已有 7647 次阅读 2020-1-10 10:15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地质大学, 学术交流

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徐能雄院长和杨国香老师的邀请,我昨天下午3点在地大科研楼305会议室做了一次“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学术报告。这是2020年开张后我做的第一次有纪念意义的学术报告,故撰写此文备忘。

按事先约定,我230分到达地大东门,杨老师来接。没想到,地大的老师太客气,共有3位老师来接。见到我后,杨老师感叹道:“您这么多年仍没啥变化,不显老啊。”我答曰:“这一方面与我比较单纯有关,这么多年我每天仅关注一件事儿(锁固段损伤机理研究),几乎没有其他的事儿让我分心,不像诸多人‘日理万机’;另一方面,这些年的科研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多年的愉悦心态会减缓衰老速率。”

在开场白我说道:“感谢大家的光临。记得2009年锁固段理论刚有点眉目时,夏老师邀请我在地大做过一次学术报告,尽管那时的诸多认识仍很肤浅,但不少老师肯定了锁固段的理念,给予了我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历经约10年的深入探索,该理论已较为成熟,今天来此进行学术交流,希望能听到有益的批评与完善建议。”

围绕着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标志性地震预测方法、标志性预震预测方法、可预测地震事件类型、地震产生机制、地震危险性评估新方法、剖析地震“疑难杂症”,我大概讲了90分钟。中场休息后,热烈讨论了约30分钟。会后几位老师评论道:“这是近些年我们听到的一次精彩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丰富深刻,讲解通俗幽默。”

2009年以前,我也做过多次学术报告,但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然而,自2009年以 “锁固段”为抓手探究锁固型滑坡和地震机制以来,几乎每次以此为主题的学术报告,都能吸引听众的“眼球”,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反响。有人自然会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为此做过总结,大致可归为:

1、有“真货”。我们提出的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属于原创性工作,在理论和预测方法提出与发展过程中,突破和解决了一系列貌似无解的难题,如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处应变的理论解、锁固段之间的力学作用模式、哪些断层(地震)具有内在相关性、地震周期界定等。每个难题的突破都涉及到复杂的“破案”过程,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讲故事自然会吸引眼球。“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好的学术报告是以扎实的科研工作为基础滴,这是“纲”,其他的都是“目”。

2、讲解时围绕着锁固段的特性和力学行为,以“科学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与证据的强壮性)为主线,以“故事性”为铺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讲地震前兆模式时,配合以图片为主精耕细作的PPT,我这样说:若要弄清有无地震前兆,须首先明确“谁”发震,即找前兆不能脱离前兆所属的载体。这个载体是断层中承载力高的锁固段,其能积累足够的应变能发生大地震;反之,若断层仅由软弱介质构成,因其呈现应变硬化特性,故表现为稳态蠕滑行为。孕震锁固段以大尺度、扁平状为几何特征,且承受极其缓慢的构造应力加载和高温压作用,这使其具有强非均匀性与低脆性。具有这些属性的锁固段,在其断裂前的体积膨胀点处,会发生一次可判识的高能级破裂事件——大地震。这一前兆模式,不仅得到了类锁固段现场实验的支持,而且已被记录于全球范围的62个地震区,具有普适性。

3、讲解要有激情,不时和现场听众有互动。讲解时,不要从始至终一种语气,该平缓时平缓、该强调时强调、该肯定时肯定、该幽默时幽默。若在会场内不时引起会心的笑声,说明讲解效果不错。此外,还要在听众可能理解不透的环节,不时和听众互动,以促进其思考。我常采用的一招儿是“那位戴眼镜美女,看您全神贯注听报告,您能说说锁固段的特性吗?”呵呵。

晚上一块吃饭时,我透露了一个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看科学史,知道大师们的科研灵感多来自于冥思苦想后的顿悟,而我的灵感则来自于郁闷后的闪念。2009年我申请杰青时,函评专家给的都是“A,但因那年函评得到全“A”的地学部杰青申请人较多,需要基金委内部管理人员投票表决哪些人上会,结果我因SCI论文数量少而“名落孙山”。知道结果后,当时有点郁闷去青岛旅游散心。去青岛后第二天到崂山游玩,欣赏了那里的旖旎风光,回程途中下着小雨,坐在朋友的私家车上在半睡半醒之间突然开窍了,意识到大型斜坡的稳定性应受滑面中的锁固段控制,且直觉告诉我:(1)应从锁固段峰值强度点与体积膨胀点处的应变比着手,解决该类滑坡的预测问题;(2)两点应变比应是一常数。后来的工作证实了直觉的正确性。现在回头想,如果2009年我拿到了杰青这顶“帽子”,可能会长期处于“志得意满”的飘飘然状态,灵感难以被激发,则不大可能有锁固段理论的诞生。

人生总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逆境中或者沉沦或者奋起,但有志者应选择后者。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黎明前特别黑暗,成功前格外艰难。逆境使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很大压力,而压力能激发出强劲动力。只要在艰难时刻再坚持一下,挺过最难熬的一段,那么紧接着可能就是机遇或灵感的光顾、奇迹的出现。

image.png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1213564.html

上一篇:为何简洁的理论模型通常靠谱?
下一篇:与我室老前辈学术座谈纪实

22 张国宏 吴斌 陈波 姚伟 胡新露 郑永军 高江勇 杨正瓴 黄永义 李士成 檀成龙 姬再良 苏德辰 晏成和 熊建华 史骁 段含明 吴晓娲 陈儒军 杨金波 吕泰省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