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han8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han8103

博文

博士毕业十年回顾系列(四)—帮助别人,不计回报 精选

已有 9566 次阅读 2020-3-10 07: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别人家的孩子, 帮助别人

    今天聊一下我的一个朋友对我的影响。可能她都不知道她对我的影响能有这么大。

    我的朋友,刘畅,江西妹子,用现在的话说,一个字,优秀。川大生物联合班毕业,大三就被选派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并在Richard Olmstead实验室做研究。Richard和张志耘老师都是国际茄科分类专家,所以大四实习的时候,刘畅就联系到了植物所系统中心做毕业设计。后来她为了联系出国,本科毕业以后就在实验室做了一年的实验助理,我也从研究生院回到了植物所做课题,就慢慢熟悉起来。

    她性格直爽,从不遮遮掩掩。我们经常一起做实验,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也经常指出我身上的一些小缺点。记得很清楚的是,那个时候她给我提了一个意见,说我总爱表扬自己。有的时候是直接表扬自己,有的时候是通过表扬别人,再表扬一下自己。当时我并不以为这是个问题。不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发现这个毛病的确挺招人烦的。后来到了美国,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鼓励别人,也慢慢有了这种意识,也就一点点改变。我也经常分析,我为什么愿意自己表扬自己,可能这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我的父母是教师,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我们这一代应该大部分都是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长大的。我的母亲更是如此,在我上研究生的时候,还能把我和村里的一个早早赚钱的人相比,说人家很厉害,早早就赚钱了。因为这,直到我出国前,我还总觉得不爽。后来,来到了美国,她老人家也够不到我了,我听到这样的比较也就越来越少,我的人格也越来越独立了,才慢慢不把这些比较放在心上。自己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不会再因为妈妈的比较产生负面的情绪。在这里,说这个,并不是说要抱怨我的母亲,而是说,当时我应该是极度缺乏自信的,总想听到别人的表扬和鼓励。如果别人没有表扬我,我会自己表扬自己,或者提醒别人表扬自己。不过,我发现,我有了孩子以后,也会拿着姐姐和弟弟比较,而且往往是把一方不足和另一方的优点比较。可能这方面我不自觉地继承了母亲的方式,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认可,现在我对团队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尽量去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犯错误都是难免的,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比如不诚信,我都会一笔带过。当他们取得了即使很小的一点成就,我也会很具体的夸奖他们。夸奖别人,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我以后会专门为此写一篇博文,《如何高质量的夸奖别人》。

    刘畅给我提的另一个意见是,不要把获得回报作为帮助别人的前提。我当时依然是不以为然,有吗?我是这样的吗?我有那么急功近利吗?但其实当时应该是她说的那样的。在帮助别人之前,总会计较别人是否能够给我回报。如果别人不记得,或者没有及时回报,会觉得这个人不地道,会产生下次不帮他了的想法,甚至疏远他。当然,这种想法不可能因为她指出来就立即改变,而是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才开始意识到这么做是不对的。这种想法的转变,应该是创业以后体会更加深刻。想法转变以后,我的做事风格也会发生很多改变。比如,我现在能够给别人提供方便的时候,就尽量给别人提供方便。举个例子,一个网上认识的国内朋友,并没有什么交情,突然提出让我买保健品给孩子邮寄回国内,因为国内卖的比较贵。按理说,我可以拒绝掉。但后来想了想,她为了孩子的健康提出了这个要求,估计开这个口也挺不容易。对我来说,就是网上订购,收到货交给华人快递这么简单,还是帮他做了。他还说要给我一点劳务费,我心想,我要是为了劳务费,就不帮你了。当然,私心一点说,说不定哪天我会需要他帮忙呢。其实,被人需要很快乐,帮到别人也很快乐。我也不想在这里说教,显得我多么的无私,其实并不是我多么无私,而是这么做我很快乐。

    刘畅后来到了美国,我后来也来到美国,生活在不同的州,我们还时不时保持联系。估计她自己都想不到,自己说过的一些话,能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人生中遇到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对你产生影响。多从别人身上学习,你会变得更加完美,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喜乐。我们都是人,不完美的存在,有很多缺点和弱点,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才能一点点学习并进步。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7486-1222522.html

上一篇:博士毕业十年回顾系列(三)——第一课,重视细节
下一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1 武夷山 王恪铭 黄永义 郑永军 贺丽波 赵序茅 张庆 穆仕芳 杨金波 赵鹏 韩玉芬 李久煊 高绪仁 张红光 梁洪泽 赵凤光 刘永杰 强涛 陈敬朴 罗帆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