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新冠确诊数比月初翻两番,2亿多人口的印尼不会成下个暴发点

已有 1858 次阅读 2020-4-27 18:1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新冠疫情, 紫外线, 地理因素, 季节性爆发

新冠确诊数比月初翻两番,2亿多人口的印尼不会成下个暴发点


       全球穆斯林在4月23日至24日进入斋月。作为全球最多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于21日颁布禁令,不允许民众在斋月期间返乡,以避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剧疫情。

  印尼有2.67亿人口,其新冠肺炎疫情令人担忧。据印尼政府26日的消息,印尼共报告888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743例死亡。相比本月初,印尼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翻了两番;同时,印尼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死亡率超过8%,是全世界确诊病例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印尼以外的许多学者和统计师对印尼疫情走向悲观,但同时,印尼政府也正在“查漏补缺”,民间也发起了各种抗疫活动。

       2020年04月27日 07:25 澎湃新闻发文指出,新冠确诊数比月初翻两番,2亿多人口的印尼会成下个暴发点吗?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4-27/doc-iirczymi8544473.shtml?cre=tianyi&mod=pchp&loc=4&r=0&rfunc=79&tj=none&tr=12


      新冠病毒分布的地理特征:低纬度以外地区


      2020年2月14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起全球关注。尽管有研究人员推测,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病毒源头很可能来自蝙蝠,但在印度尼西亚一些地区,蝙蝠餐依然颇受欢迎,且热度丝毫未减、甚至经常售罄。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2-13/doc-iimxyqvz2639579.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1&r=0&rfunc=79&tj=none&tr=12


      冠状病毒为什么爆发在2019年12月?

      因为201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47.html

      新冠状病毒为什么爆发在武汉? 

     武汉地处北纬30.31度。因为武汉是中国紫外线较弱的地方,整个湖北都是,包括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浙江、江苏。中国紫外线最强的是拉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贵州。所以西藏、青海、新疆、内蒙都是疫情最轻的地区;中国紫外线最弱的是四川盆地、哈尔滨,都是疫情较重的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821.html

  

       在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人们有食用蝙蝠的习惯。主要是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关岛等地区,人们都有食用蝙蝠的记载。在关岛,人们把马里亚纳狐蝠当作美味。但是,这些地区位于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紫外线强,病毒没有传播的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913.html

        特别是印度尼西亚,比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更靠近赤道线。目前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赤道线以南地区气候最暖,紫外线最强。这正是印度尼西亚的位置。

 

 

图1 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线上,充足的紫外线可以灭杀冠状病毒抑制

      至2020年2月14日为止,确实没有在印度尼西亚被确诊的病例(见表1)。研究其原因,可能找到灭杀或抑制新冠状病毒的方法。


表1 中国以外其他地区疫情累计治愈/死亡趋势

截至2月14日08时15分


地区             确诊    治愈     死亡

日本             252      2       1

新加坡           58     15       0

泰国             33     10       0

韩国             28      7       0

马来西亚        19      3       0

德国             16      1       0

越南             16      4       0

美国             15      1       0

法国             11      0       0

澳大利亚        15      5       0

英国              9      0        0

阿联酋           8       1       0

加拿大           7       2       0

印度              3       0       0

意大利           3       0       0

俄罗斯           2       2       0

西班牙           2       0       0

尼泊尔           1       0       0

斯里兰卡         1       0       0

瑞典              1       0       0

菲律宾            3       1       1

比利时            1       0       0

柬埔寨            1       1       0

芬兰               1       1       0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卫健委

http://sa.sogou.com/new-weball/page/sgs/epidemic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8467.html


        为什么新冠疫情在欧美爆发


   我们在2020年2月24日指出,下一个可能爆发疫情的国家:集中在北半球低纬度以外地区。

高温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判断还为时过早的结论为时并不过早。不同的是,不仅是高温,强紫外线也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判断正在得到验证。

   请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在北半球赤道以外地区的快速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0137.html 

   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紫外线低值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夏季紫外线增强,可以杀灭病毒,是流感病毒在夏季消失的原因。

   事实上,最近疫情最严重的国家都集中在北半球低纬度以外地区。 欧美疫情证实了我们的统计规律。

 

截至3月16日11时14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所处纬度

意大利   3590     24747   2335    1809    45.28

伊朗      0          13938    4590    724     32.42

韩国      74        8236      1137    75      35.52

西班牙   0         7753       571     288    41.18

德国      387      5813       46      13      50.02

法国      923      5423       36      127    48.51

美国      614      3499       12      65      北纬25~49度

瑞士      0          2220       31      3       47.22

日本      15        1530       316    31      35.32

英国      251      1391       18      35      55.57

挪威      188      1234        0       3        59.56

荷兰      0          1135        0       20      52.3

瑞典      62        1023        0       3       59.23

比利时   0          886         1       4       50.51


截至4月27日14时01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26509         987322   118781    55415

西班牙    28702       266291   17727     23190

意大利    2324         197675   64928     26644

法国      555           162220   45681      22890

德国      744           158849   114500    6012

英国      4468          154037   778         20795

土耳其    2357        110130   29140      2805

伊朗      -               90481     69657      5974

俄罗斯    -              80949     6767       747

巴西      3621          63100    30152      4286

加拿大    1626        47147     17321      2663

比利时    -              46134     10785      7094

荷兰      655            38040     322         4491

瑞士      -                29061     21800     1610

印度       1060          27977     6523      884

秘鲁       2186          27517     8088      728

葡萄牙     -              23864      13 29      903

厄瓜多尔   -              22719     1366      576

爱尔兰     701           19262     9233       1087 

瑞典       -                18640   1005      2194

查看更多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卫健委

实时动态

https://sa.sogou.com/new-weball/page/sgs/epidemic?type_page=pcpop


     6-8月南半球夏季可能爆发疫情的国家:集中在南半球低纬度以外地区


      25日南半球巴西排名第十位,厄瓜多尔第17位,秘鲁第18位。6-8月南半球冬季将导致南半球疫情爆发。

      26日南半球巴西排名第十位,厄瓜多尔第18位,秘鲁第16位。

      27日南半球巴西排名第十位,厄瓜多尔第18位,秘鲁第16位,印度尼西亚第35位。

      处于赤道的印度尼西亚不会成下个暴发点。巴西的纬度位置约在北纬10度至南纬35度之间,秘鲁的纬度范围:南纬52°——0°,厄瓜多尔大致位于2°N至5°S之间,赤道穿过厄瓜多尔,地处低纬度热带地区。巴西和秘鲁最危险。


      大数据揭示疫情与地理因素相关性


  在另一项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伊朗的研究人员在SSRN预印版平台发表的论文中,分析了温度和纬度与新冠肺炎的相关性,并通过简化的天气模型预测新冠肺炎的潜在扩散。

  文章指出,自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国湖北发生以来,其社区传播主要沿着东西向展开,中心点均大致沿30-50°N分布,主要在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北部以及新出现社区传播的美国西北部和法国等地区,而与上述温带地区相比,东南亚的患者数量和报告的死亡人数要少得多。这些地区的平均温度(5-11℃)和相对湿度(RH,47-79%)的测量值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研究强调,尽管当前病毒传播与纬度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很强,但尚未证明直接因果关系,预测只是推测性的,仍须谨慎对待。

  尽管目前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专家都无法证明病毒是否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消散。但是一份来自中国团队的研究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显示了疫情与气温的关联,表明气温回暖可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廖祥团队认为,与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其他病毒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相似,温暖的天气更有利于新冠患者的康复。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3-15/doc-iimxxstf9182952.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8&r=0&rfunc=79&tj=none&tr=12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230465.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0年4月27日午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0年4月27日晚报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