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关注2019年太阳黑子谷值:病毒爆发趋势被忽视

已有 2439 次阅读 2020-6-5 11:5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阳黑子极值, 病毒爆发, 拉马德雷冷位相, 超级灾害链

关注2019年太阳黑子谷值:病毒爆发趋势被忽视

                      杨学祥,杨冬红


被忽视的警告: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21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表1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流感大流行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


1889年的俄罗斯流感:鲜少美国人重视的致命大流行 

2020-03-24 20:36

      现代交通帮助它成为第一次全球爆发。

      从1889年美国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流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果那年秋天它在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猛烈袭击,感染了多达一半的人口,会怎么样呢?还是它迅速向东席卷欧洲,进入不列颠群岛?还是欧洲大陆一些最杰出的领导人——俄罗斯沙皇、比利时国王、德国皇帝——染上了病毒?

      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安全的在那边,一望无际的海洋。

      但是几个月之内,这种流行病几乎蔓延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沿着它的路线,科学家们会观察到它倾向于沿着主要的道路、河流,最显著的是铁路——其中许多在19世纪40年代的大流行期间并不存在。

      这一发现证实了疾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的理论,而不是通过风或其他方式传播的——只要人们能够轻松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阻止疾病的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天,俄罗斯流感经常被称为第一次现代流感大流行。

https://www.sohu.com/a/382804388_120457779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表2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0-2013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2007

2010-2013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2009

2016

2018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2008谷年

2014峰年

2019谷年?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1957o*

1969o*

1976o*


2008

2016

2018?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1956-1970

1985~1999

2000-2006

中国沙尘暴



频繁年代

稀少年代

增多

         

1889-1924

1925-1945

1946-1977

1978-2003

2004-2015

8.5级以上地震

 6(2)

1(1)

11(7)

 0(0)

 6(6)


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雨雪冰冻事件,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9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甲型流感暴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s://www.sohu.com/a/382804388_120457779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原因: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

注:199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

图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2 1976-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1980-1994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图3  1950-2020年太阳黑子


       根据图1-3,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14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3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二、 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1995-1996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2000-2003年、2014年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对应,与2007-2008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

       如果上述统计规律成立,那么,下列结论值得观测验证:

       其一、2014-2030年是后续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将继续猛烈爆发;

       其二、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2018、2025、2029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2000年以来,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了6次;2009年爆发了甲型流感;2006、2007、2008、2009、2010、2012年低温冻害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

       日益猖獗的埃博拉病毒也将列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3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33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891.html


太阳黑子极值和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出血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通过身体接触传染。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该病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也叫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苏丹近赤道西部省和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1976年6月-9月间,苏丹发现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人死亡。在扎伊尔,同年9月-10月间共有318个病例,280人死于埃博拉病毒热。1977年扎伊尔有一例病例,1979年苏丹再次出现爆发。1995年扎伊尔的Kikwit出现了大的流行,315人感染,244人死亡。1994-95年有1例人类埃博拉出血热及数例黑猩猩感染在科特迪瓦被证实。         在加蓬,埃博拉出血热于1994年首次发现并于96年2月和7月有两次爆发。2000年秋天乌干达北部出现一次爆发。

https://toutiao.china.com/s_sgqq/xw/toutiao1/13000098/20200603/38297651.html


      刚果(金)卫生部长隆贡多1日说,该国西北暴发了新一轮埃博拉疫情,这是自1976年以来刚果(金)第11次发生埃博拉疫情。

      刚果(金)正处于政府计划宣布第10轮埃博拉疫情结束的倒计时阶段。隆贡多表示,卫生部门未发现新的疫情与第10轮疫情之间有联系。

      刚果(金)第10轮埃博拉疫情始于2018年8月,2019年7月世卫组织宣布刚果(金)埃博拉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今年5月29日,刚果(金)在第10轮疫情中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463例,死亡2280例。

      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2018、2025、2029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6222.html


表3  太阳黑子极值和超级灾害链


年代     黑子数   极值      经济危机       病毒爆发   拉马德雷

1836    121.5

1837    138.3   峰值,   美国的经济恐慌

1838    103.2

1888    6.8

1889    6.3     谷值                            俄罗斯流感

1890    7.1           

1900                                               流感大流行

1901    2.7     谷值                            

1904    42.0

1905    63.5    峰值

1906    53.8

1907    62.0   双峰值      美国银行危机

1908    48.5

1909    43.9

1910    18.6

1911    5.7

1912    3.6

1913    1.4    谷值

1914    9.6    谷值次年,   经济危机

1915    47.4

1916    57.1

1917    103.9  峰值

1918    80.6                                   西班牙流感

1919    63.6

1920    37.6

1921    26.1

1922    14.2

1923    5.8    谷值

1924    16.7                                                    拉马德雷冷位相结束

1925    44.3                                                    拉马德雷暖位相起始

1926    63.9

1927    69.0

1928    77.8   峰值

1929    64.9   峰值次年,   经济危机大崩溃

1930    35.7                     经济危机大崩溃

1931    21.2                     经济危机大崩溃

1932    11.1                     经济危机大崩溃

1933    5.7    谷值,         经济危机大崩溃

1934    8.7

1935    36.1

1936    79.7

1937    114.4  峰值,       经济危机

1938    109.6                  经济危机

1939    88.8

1940    67.8

1941    47.5

1942    30.6

1943    16.3

1944    9.6     谷值

1945    33.2

1946    92.6                                                               拉马德雷暖位相结束

1947    151.6  峰值                                                     拉马德雷冷位相开始

1948    136.3  峰值次年,美国经济危机

1949    134.7                  美国经济危机

1950    83.9

1951    69.4,                 英国经济危机

1952    31.5                   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危机

1953    13.9                   美国、法国经济危机

1954    4.4      谷值,     美国、日本经济危机

1955    38.0

1956    141.7

1957    190.2   峰值,    美国、日本、英国经济危机,亚洲流感

1958     184.8  峰值次年,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危机

1959     159.0                法国经济危机

1960     112.3                美国经济危机

1961     53.9                  美国、德国、英国经济危机

1962     37.5,               日本、英国经济危机

1963     27.9

1964    10.2    谷值,      法国经济危机

1965    15.1    谷值次年,法国经济危机

1966    47.0                   德国、英国经济危机

1967    93.8                   德国经济危机

1968   105.9    峰值                                           香港流感

1969   105.5    峰值次年,美国经济危机

1970   104.5                   美国、日本经济危机

1971   66.6,                 日本、德国、英国经济危机

1972   68.9,                 英国经济危机

1973   38.0                    美国、日本、英国经济危机

1974   34.5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危机

1975   15.5     谷值前一年,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危机

1976   12.6     谷值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   拉马德雷冷位相结束

1977   27.5                                                     俄罗斯流感                拉马德雷暖位相开始

1978   92.5

1979   155.4   峰值,       英国经济危机

1980   154 .6  峰值次年, 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危机

1981   140.4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危机

1982   115.9                   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危机

1983   66.6

1984   45.9

1985   17.9

1986   13.4    谷值

1987   29.3    谷值次年, 华尔街史上最大单日跌幅

1988    100.2

1989    157.6

1990    142.6

1991    145.7  峰值

1992    94.3 

1993    54.6

1994    29.9

1995    18.7

1996    9.6    谷值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

1997    38                         亚洲金融危机

1999                                                                                                  拉马德雷暖位相结束

2000            峰值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      拉马德雷冷位相开始

2007年                             全球金融危机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

2008          太阳黑子谷值,全球金融危机

2009          谷值次年                                            甲型流感

2014          峰值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

2019          谷值                                                   新冠肺炎爆发   

2020         谷值次年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 

 

参考文献

 

1.刘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氏定律》http://yuhaiyi.blshe.com/post/8050/266126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全集》第4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471页。

3.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第28卷第4期1998年8月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5.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6.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7.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8. 杨冬红, 杨学祥, 刘 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27。

9.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32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597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622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236568.html

上一篇:地球的呼吸、扁率变化和地球自转:看得见的潮汐形变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快速进入上升区间:2020年6月5日午报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