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107090782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q1070907822

博文

储肥于地庄稼好,藏粮于技产量高

已有 2671 次阅读 2021-12-27 17:03 |个人分类:我的作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无价的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人类从依赖狩猎生存进化到农耕谋生,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从此,农业得到重视和发展。

农业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作物生长和生产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民难产无土之粮。守护脚下的农田,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属性,是维持农业可持续生产的关键。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古国,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新时代的国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乃至过上了小康生活,老一代人们那吃树皮和草根,食不果腹的悲惨境遇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大自然的威力是无穷的,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告诉我们需要时刻敬畏自然。风调雨顺也许不会是一直存在的,人类要适应气候,农业也要可以经得起气候的磨砺。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的产量基本上在飞速提升,这些惊人的产量的提高离不开化肥的贡献。据专家统计计算,化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高达40%以上,因此,化肥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养分之于作物,犹食品之于人。因此,充足的养分供给是保证作物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诚然,化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土壤依然是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最有效的直接供给者。这是因为,首先,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来,本身拥有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其次,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绝大部分肥料都是先投入农田土壤,溶解在土壤溶液中才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除了给予作物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作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水源。土壤中的养分虽然短期内不会被作物吸收用尽,但是在秸秆不加以还田且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下,土壤中的植物有效态养分会逐渐被耗竭,危及后续的农业生产。尽管农业生产中会定期向土壤中投入肥料,但是一般情况下,肥料的投入远没有作物带离土壤的多。所以,要实现农业可持续高产稳产,必须重视土壤培肥,而不是简单地施肥。以钾素为例,土壤中的钾分为结构钾、非交换钾、交换钾和水溶性钾,结构钾位于土壤含钾矿物晶格内部,只能非常缓慢地释放到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利用,交换钾和水溶性钾则对与植物来说最为直接有效,当作物根际土壤溶液中的二者在植物的吸收作用下,低于根际外浓度,土壤中其他区域的钾会通过质流和扩散等手段迁移到根际,根际土壤的非交换钾也会比较迅速的转化为二者供作物利用。在施钾不足的条件下,土壤钾素会被逐渐消耗,直至作物生长难以为继。作物(如小麦、水稻等)吸收的钾绝大部分(70%)储存在秸秆中,如果秸秆还田,每年需要投入农田的钾肥则可以大幅度降低,而为了维持土壤钾素肥力,在考虑钾素其他损失的前提下,每年需要投入土壤的钾则约为籽粒携带钾与损失钾之和。

土壤肥力,与土壤有机质紧密相关,一般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物理结构、化学元素和土壤生物丰富度方面都会更利于作物的生长和高产。土壤肥力,不只是土壤养分状况,还包括土壤物理学、土壤生物学属性等。良好的土壤物理结构,应具有较好的孔隙构成,便于植物扎根、水分和养分的运移以及气体的循环,应具有良好的团聚体结构,不但可以抗旱保墒,还可以保持土壤养分;还应有丰富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存在,他们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流动。

近几十年来,化肥的使用使得粮食产量更好的得到保证,但是肥料过量的投入,也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十三五以来,国家设立重点研究攻关,科学家们就减肥增产增效展开了全国规模的科学研究,最终发现各种农作物在减肥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获得稳定高产。然而,要始终牢记,务必保证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维持土壤地力持续,务必保证高效减损,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降低损失率。然而,目前我国肥料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方面因为我国地少人多,需要不断追求高产,高产势必也需要高投入,但是不科学的高投入,往往造成肥料损失和农业面源污染;其次,长期高强度轮作复种加剧了我国农田土壤的退化,尤其是秸秆不还田,重视化肥,忽视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保水保肥效果差,从而导致养分易于流失。

综上所述,未来的农业需要瞄准科学投入、高产优质输出,务必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并集中力量维持高产田,提升中低产田质量。要集中力量,投入资金研发高效施肥技术,继续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和降低损失率;要注重用养结合,保护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有效农田土壤,维持其健康,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良种入土自由去,家家盼得丰收来。

水肥气热关键事,须得一一记心怀。

人稠地少尽其用,华夏悠悠五千载。

 若要儿孙享福祉,养分收支五五开。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54724-1318390.html

上一篇:江城子·悼袁吴二老
下一篇:名字

2 王安良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