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LiBMB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LiBMBL

博文

科研避坑经验 精选

已有 4296 次阅读 2022-4-7 07:13 |个人分类:观点总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人作为生物信息领域人员,积累的经验不多,踩的坑倒是不少。虽然阅历有限,但是不吐不快。下面我先列举一下我所踩过的坑,抛个砖,欢迎大家补充和拍砖。现在开始:

  1. 摊子太大。做科研有点像美国总统选举,如果总统候选人得到了48个州的支持,那么副总统候选人就一定要覆盖剩余的两个州,而不一定是支持率第二高的人选。科研也是一样,不同的测序技术、测序平台、物种得到的数据的内部特征都是各有差异的。我们开发的算法很难适用于所有数据,除非你只在模拟数据上做实验。能够适用于最广泛数据的算法,毫无疑问,绝对是第一个占领市场的方法。我们不用太雄心勃勃地硬碰硬。只需要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自己的算法最适用的数据即可。至于本领域最主流的算法,我们最好与它的数据格式最好对接。

  2. 完美主义。做科研就像从地点A走到地点B,而不是把脚印踏遍整个土地。因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近况走到实验的最后一步(评估)。至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例如:个别数据上的Bug),我们可以不予理睬。等到在一部分数据上走到最后一步,再腾出手来处理出现Bug的数据。

  3. 流程不清晰。多数人年轻的时候执行力超强,经常脑海里还没有清晰的思路,就开始写代码做实验了。其实在动手之前,最应该做的事有三个:选择数据(不需要太多,但是要覆盖尽可能多的测序技术),选择比较软件(同样不需要多,但是需要对软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个),完成评价体系的代码。有了评价体系,调试算法和程序的过程中,才有方向。

  4. 没有时间观念。科研永远没有尽头,因此该妥协的时候就妥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发现新问题,甚至新思路。请允许自己把新的创意留给下一篇论文。时间不等人,目前的项目一定要跟随时间线按时完成每一个里程碑。说到这里,注意了:为了有效地将项目进行下去,最好把项目拆分为一个个里程碑。举个例子:对于一篇论文,我们可以把它根据正文图片进行拆分,完成一张图意味着完成这幅图的制作、相关正文和附件的书写。

    绞尽脑汁,只想到了这些,欢迎补充!债见!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47504-1332819.html

上一篇:inCITE-Seq以及“mRNA-核内蛋白”线性回归模型

7 郭战胜 史晓雷 张俊鹏 姚伟 陆仲绩 孟佳 刘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