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jy086 科研

博文

白湖农场水稻叶面施硅的大田实验报告

已有 2004 次阅读 2022-7-7 15:41 |个人分类:环境材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白湖农场坝镇五分场水稻叶面施硅的大田实验报告

实验主持单位:白湖农场坝镇五分场生产科  杜余能(研究员)

实验参与单位:芜湖黎元硅肥料研究院   陈金友(高级工程师)

实验实施单位:白湖农场坝镇五分场  王长春(五分场生产管理)

 

水稻是典型的集硅、喜硅作物,对硅需求量较多,接近NPK的需求量。国内试验示范、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硅对水稻生长生物学性状与提质增产有较大作用,属于品质类矿物微肥,主要表现在:水稻施硅能增强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硅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硅肥能够提高水稻抗倒伏和根系氧化能力;硅肥能增强水稻抗寒抗低温能力;硅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和提高水稻磷肥利用率;硅肥有改良土壤等作用;硅肥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的品质。

白湖农场是传统的优质水稻种植区,总种值面积近14万亩,为了进一步提质增效,2019年在坝镇五分场进行水稻叶面施硅的大田试验,目的在于验证硅肥在坝镇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为农场水稻生产提质增产提供实证数据。

图片

1:试验区域及供试材料图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场地:在白湖农场第五分场选择连片的四个水稻种植地块(实验区每个地块划分50亩),其中3个地块作为实验组,一个地块作为对照组。为减少小面积试验,因其他因素引起的误差,本次采用大面积田试,结果取平均值,以增加试验结果的普适性。

供试土壤为水稻土、泥田,PH6.3,有机质33.61g/kg,全氮2.03g/kg,有效磷11.3mg/kg,速效钾87mg/kg

表1:实验区域表

实验地块

面积

处理

10#11#

100.6

2(施硅)

12#13#

102

2 (施硅)

14#15#

99.9

2(施硅)

18#

51.1

1CK

注:其中CK为对照组,采用习惯施肥方法;处理2为叶面喷施硅肥。

2、供试材料:高效全水溶硅素肥,硅含量≥76%,由芜湖黎元硅肥料研究院生产并提供。本品具有高硅高浓缩全水溶的特点,无毒无味无残留,白色晶体,中性,可与中性化学、农药混合喷洒,有利于大田作业,节水节省人工。

3、试验设计:试验设2个处理,其中:处理1:习惯施肥(ck,即亩施45%配方肥(19-7-1940公斤/亩,尿素30公斤/亩;处理2:习惯施肥加叶面喷施硅肥0.5公斤/亩,分多次随药剂喷施;

4、田间实施及调查

试验水稻品种为太湖糯;722日叶面喷施第一次分孽肥,93日第二次追施叶面穗粒肥,1013日田间测产及经济性状考查,1125日分小区单收单打并记实产。

二、结果与分析

1.硅肥对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表2 各处理水稻生物学性状对照

地点

处 理

有效穗(个)

穗长(cm)

实粒数(个)

结实率%

白湖农场坝镇五分场

1(ck)

11310

17.8

139.6

83.22

2

12622

18.1

143.7

86.45

从表2可以看出:施用硅肥的处理2较没有施用硅肥的处理1CK)相比,亩有效穗增加1312穗,穗长增加0.3厘米,结实率增加3.23个百分点。

2、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表2硅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实验地块

面积

处理

总产(KG)

亩产(KG)

增产率

南10#、11#

100.6

2(施硅)

64152

637.7

2.69%

南12#、13#

102

2 (施硅)

65536

642.5

2.80%

南14#、15#

99.9

2(施硅)

65389

654.5

4.70%

南18#

51.1

1(CK)

31938

625

参照基数

  注:水稻价格按3.4/kg计算,硅肥按20/kg,每亩投入成本10元,最高增产98.6元,投入产出比达1 : 9.8以上。

三、结论

1、叶面施用硅肥,与习惯施肥相比,水稻生长中其生物学性状有明显改善,三个试验区都表现出较显著的增产效果,百亩增产平均数接近4.7%,投入产出比超过1: 9.8

2、水稻施用硅肥与习惯施肥相比,作为营养元素的同时,也可较好的起到助剂作用,可以减少农药30%的用量,减少药残,提高稻米产品品质。

3、水稻施用硅肥与习惯施肥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约为4%,增加用量且配以基肥施用,效果更为明显,是实施化学肥料使用量零增长工作的主要施肥技术模式之一。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25898-1346273.html

上一篇:水稻镉超标综合防治示范与技术构建
下一篇:硅肥与有机肥在水稻上应用的大田试验报告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