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团队——知觉学习新疗法治疗角结膜皮样瘤术后弱视研究 | MDPI JCM

已有 2569 次阅读 2022-12-14 14:46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背景

2022年3月28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团队在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Effect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on Deprivation Amblyopia in Children with Limbal Dermoi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知觉学习新疗法治疗角结膜皮样瘤术后弱视研究)”一文,介绍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角结膜皮样瘤术后弱视的研究。


什么是角结膜皮样瘤?

角结膜皮样瘤 (Limbal Dermoid, LD) 是一种先天性良性眼部肿瘤,多在出生时就存在,随年龄增长略增大,会诱发角膜散光导致视觉功能异常、导致视力下降或弱视。角膜移植术有助于 LD 切除术后的眼部重建,但在眼外观恢复后,很多父母会忽略患儿的视觉功能。文献表明,角膜移植术不能显著改善客观和主观视觉功能,LD 患者术后会出现一系列视觉质量的异常:包括对比敏感度 (CSF) 降低、屈光不正、立体视减退、轮廓整合障碍及双眼抑制等。


传统弱视治疗与知觉学习

传统的弱视治疗主要通过遮蔽优势眼从而被动增强弱视眼的视觉功能。然而,这种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自卑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大龄儿童的弱视改善不佳、对改善双眼间抑制和提高双眼视觉功能无明显帮助等。知觉学习 (Perceptual learning, PL) 是一种新的弱视治疗方法,该疗法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在处于受训者临界水平的挑战任务下进行特定的训练,能够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后进一步改善视觉表现。


研究过程

为探究这一新型疗法对 LD 术后剥夺性弱视的治疗潜力,袁进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单中心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视觉功能评估,研究发现所有角结膜皮样瘤患儿不仅表现为视力损伤,而且对比敏感度功能普遍较低(图 1)。

WeChat Image_20221214143318.png

图1. 角结膜皮样瘤组与正镜压抑组和正常受试者相比,对比敏感度功能明显受损。(A) 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组间比较; (B) 对比敏感度截止空间频率组间比较; (C) 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累积概率分布图组间比较; (D) 不同空间频率1、1.5、3、6、12 和 18 cpd 下对比敏感度的组间比较。


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发现,进行了第二阶段的随机对照试验,将角结膜皮样瘤术后弱视的患儿随机分为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组和单纯遮盖治疗组,这些结果揭示了知觉学习治疗组能够明显改善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功能,其中对比敏感度功能主要表现在低空间频率下的提高 (图 2)。

WeChat Image_20221214143332.png

图2. 9 位角结膜皮样瘤患儿知觉学习训练前后的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增加。


研究结论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知觉学习显著改善 LD 术后弱视患儿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视力的治疗效果,提高了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辨别能力,提供了知觉学习在视中枢重塑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证据。研究结果揭示了知觉学习方法在 LD 术后弱视领域的良好前景,为治疗这类难治性儿童弱视提供了新选择。


原文出自 JCM 期刊

Zhong, J.; Wang, W.; Li, J.; Wang, Y.; Hu, X.; Feng, L.; Ye, Q.; Luo, Y.; Zhu, Z.; Li, J.; Yuan, J. Effect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on Deprivation Amblyopia in Children with Limbal Dermoi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Med2022, 11, 1879.


通讯作者

WeChat Image_20221214143336.jpg

袁进 教授

袁进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眼科诊疗创新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国家万人领军人物、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技部“青年科学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第一批)、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第一批),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智能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主任委员、眼前节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眼科医师协会常委兼角膜病学组副组长,APOIS (亚太眼成像学会) 委员、ADES (亚洲干眼学会) 创始会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委。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项)、国自然重点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面上 (4 项)等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 70 余篇,IF>10 论著 8 篇 (Lancet EMNature Bio Med, Bioactive Martials , ACS Nano 等),其中ESI高被引论著2篇;制定共识/指南 4 项、标准 4 项、撰写专家述评 7 篇;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17 项、软件著作权 4 项、成果转化 2 项。受邀在 WOC、ARVO、APAO、ADES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言。入选“平安胡润榜名医录”、“岭南名医录”、“羊城好医生”、“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等榜单。


第一作者

WeChat Image_20221214143339.jpg

钟菁 博士

钟菁,中山眼科中心博士后,一直聚焦于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和创新药物研发及视功能评估及干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粤穗联合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在内的 4 项科研项目,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 BMJ (中科院一区,IF 93.333),ACS Nano (中科院一区, IF15.8), Bioengineering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中科院一区,IF10.71) 等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学会眼科分会眼感染学组、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眼前段疾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等职务。


WeChat Image_20221214143342.jpg

李姬静 博士

李姬静,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本博连读八年制),博士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致力于虚拟现实与视觉健康、视功能评估及重建的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 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 1 篇。参与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项目1项。


JCM 期刊介绍

主编:Emmanuel Andrès,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trasbourg, France; Michael G. Hennerici, 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 Germany

主要发表所有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方面的论文,涵盖但不限于心脏病学、胃肠病学和肝胰胆病学、临床神经病学、肿瘤学、骨科、内分泌与代谢、肾脏科和泌尿科、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口腔科、肺病学、眼科、妇产科、免疫学、血液学、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耳鼻喉科、皮肤科、临床药理学等研究领域。

2021 Impact Factor:4.964

2021 CiteScore:4.4

Time to First Decision:20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7.51 Days

科学网banner (1).jpg

Picture15.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16770-1367871.html

上一篇:管理自己情绪,有助于调节疫情爆发期的状态焦虑 | MDPI Trauma Care
下一篇:有可能成为长期新冠肺炎治疗的新方法——咽内磨料疗法 | MDPI Viruses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