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199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racter1995

博文

[转载]1.5符号使用的开始2

已有 831 次阅读 2023-1-5 19:26 |个人分类:人类语言的新可能|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语言的开始是创造符号。用一串发音,或一个线条组合,或者一个特定的手势等,来代表某个外在的对象或者是我们的一个观念。最初这只会是一个自发且有限的想法,神奇的是这是可行的,且就今天的效果而言,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语言使用的第一个事实就是要构造不同的媒介形态来代表不同的对象或观念,这一操作称为命名。今天当我们遇到一个未曾见过的东西,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问:这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只是一个名称,离真正的了解还有很多距离,也会让我们得到暂时的满足。那些不知名的存在,总是隐约地让我们感到不安。给世界的每一类事物一个名称,已是我们后天的本能。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事情有清晰的反思。

按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符号由“所指”与“能指”二个要素构成,分别对应着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概念以及语言符号的音响印象。索绪尔的“概念”对应上述的“对象或观念”;索绪尔的符号音响印象对应但不等于上面所说的“符号媒介形态”。我们借用索绪尔的术语,语言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所指”与“能指”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对我们的心智来说,自然的趋向是希望语言符号的媒介形态与其所代表的对象间有一种可理解的联系。在口语开始的阶段,最先出现的词汇除了本能吼叫形成的词外,就是拟声词——发音与实际事物发出的声音有相近音响效果的词汇。“书画同源”,最早的文字是与实际事物有相近视觉效果的文字。或者如中国的“仓颉造字”传说,仓颉用与动物足印相近图形的符号来表示对应的动物。上一节描述过婴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儿童往往不区分事物与代表它们的符号,或把符号看作其所代表事物的一部分。多数的成年人也没有真正走出儿童的这种状态。

                                               东巴.png

(图1-2:中国云南丽江东巴象形文字)

我们的语言使用中,多数时候,语言符号的媒介形态与所代表的对象是二种不同的物理存在。文字只是墨水印迹的线条形象,我们用这种线条的构形对应视觉感知的不同事物,也对应听觉、嗅觉、味觉等感知的事物,以及想象虚拟的事物。语言符号的媒介形态与其代表的对象间,如拟声、象形或其他感知效果上的关联,或其他外在方式上的关联并不总是可能。按今天语言学的观点,这也不是必需的。我们可以用“羊”这个词的读音来指称发出“咩咩”叫声的那种动物;我们也用文字“羊”来指称它,或者我们用“羊”这个词对应的手势来表示它。 汉语中“羊”的符号在英语中可以写成“sheep”,在其他语言中也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Word”一词与“Work”一词相差只是一个字母,二个词所指称的对象,其差别大到我们不会将二者拿来作什么对比。

语言符号媒介形态与其代表的对象,二者之间可以只是在我们心理上发生关联,一种由我们心智能力促成,由社会约定承认的关联。这种关联用语言学界的术语来说是无理据的。在这种关联下,语言符号代表某个对象,更正式的说法是:语言符号指称某个对象或观念,或者标识某个对象或观念。语言符号无理据地指称对象,意味着在形成约定前,可以在同一媒介下任意地构造媒介形态来指称某个对象。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尝试选用不同的物体或过程用作语言符号的媒介,只要所选媒介满足构造不同媒介形态指称不同对象的要求。媒介的采用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性是语言的一种本性,这种本性的背后是人类语言相关智力的适应性与可塑性。

然而,希望语言符号的媒介形态与所指称的对象间有可理解的联系,仍是人类挥之不去的强烈愿望。语言符号指称的无理据,对我们而言更像是一个无奈的事实。在心理的因素之外,本书也认为上面的结论反证地来说更有意义: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普适的关系关联媒介形态与其指称的对象,我们将创造一种超级的语言。

再回到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索绪尔认为所指与能指就如一张纸的正反二面一样,它们无法分离。能指与所指的关联只是在我们心理发生的,因此索绪尔的观点引向把语言的使用更多看作心理层面的活动。在索绪尔的理论中,概念可以认为是对实际事物认识形成的心理观念,音响形象是媒介形态留下的心理印象。文字从属于口语,所以媒介形态留下的心理印象可专指音响印象。从经验我们知道,一个文字符号是钢笔书写出的墨水线条,还是粉笔在黑板上的划痕,或者木棍在泥地上留下的凹痕,或者其他的形式,只要最后反差出的形状能与心理印迹吻合,我们就将它们都识别为同一语言符号。这是否也印证了索绪尔强调心理层面的说法?本书并不这样认为,这只是从局部环节来说的一个事实。

表达时,总要形成符号媒介的输出。学习时,要形成符号的心理印象,必须要先有物理的媒介形态。阅读时,先是识别媒介的形态,再对应心理印迹,才能唤起意义。在符号组合使用时,并没有预置好的整体音响,包括物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也没有预置好的整体意义。语言使用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就是要利用符号媒介物。语言使用的过程总是需要从符号的心理印象操作来形成符号媒介的操作,或者从符号媒介的操作唤起符号心理印象与意义的操作。整体的过程来说,心理层面与物理层面是交互而不可分割的。另一个常见的观点是:符号连同其物理属性只是起一种中介作用,语言的运用本质是智力的活动。语言使用远不是大脑形成观念后,找符号来表达这么简单。相较索绪尔的心理主义,本书中媒介视角的语言观则带有物理主义的倾向,本书将把符号物理层面的作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33545-1370655.html

上一篇:[转载]1.4语言媒介的选用2
下一篇:[转载]2.1符号使用的不同场景2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