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jiesz 诗人、学者

博文

郭杰:《跨世纪的探索》序

已有 858 次阅读 2023-1-18 15: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世纪漫长艰辛的航程即将宣告结束,人类历史的巨轮,正乘风破浪驶向21世纪的灿烂曙光。我们,有幸作为倾听到世纪之交美好钟声的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心中充溢着无限欣悦和憧憬的同时,更感受到肩负使命的神圣和重大。
      回首过去的百年,无论我们民族还是整个人类,都曾经受了亘古未有的磨难与坎坷,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和辉煌。古老的中华,在备受屈辱、历尽沧桑之后已重新崛起,正在迅速实现着“飞龙在天”(《周易》)的古老梦想。伴随着经济上市场运行机制的正式确立,政治上民主与法制的逐渐完善,人们多年来千呼万唤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雄厚基础上更加广阔深入地开展起来。从依法治国到反腐倡廉,从计划生育到环境保护,从提高工作效率到精减闲官冗员,从保持经济增长到改善公民福利……,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在与先进的国际秩序接轨,正在与优秀的人类文明融合,并由此迈向富强与繁荣的大门。而日益用对话代替冲突、用理性代替野蛮、用交流代替封闭、用发展代替僵滞的国际大家庭,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强大而稳健的中国的参与和支持。与此相适应的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也必将在国家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在权利与义务相均衡、自由与法制相衔接的前提下,人的尊严和价值,不论在理论的层面上还是在现实的层面上,都将更加显著而无可置疑地凸现出来。
      如果说,在21世纪中叶,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这种“发达”决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的富裕,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家已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所谓“科教”,不仅包括探究宇宙奥秘的自然科学、解决实际应用课题的工程技术,而且理所当然地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举凡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管理、教育等诸多学科,都是“科教"的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所以能够“兴国”,就在于它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人,以良好的文化教育来培养人,以完善的伦理道德来熔铸人,使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获得极大的提高。经由此途,则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国家强盛势所必然。在这中间,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帮助人们认识外部的生存环境,那么社会科学的研究则大有裨益于人们认识其自身。而只有对人类自身的精神、状态、活动、关系、组织等等,真正形成深刻而客观的认识,文明的提高才不是空话,社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忽视或抹煞社会科学研究之重要性的观点和做法,都不仅是无知的,而且是有害的。而只有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犹如人类前进之车不可或缺的双轮,才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才深得“科教兴国"的真谛。而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们,也正在以总结历史、反省自我、发现规律、寻找方向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进行着艰苦的探索。
      本书精选了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论文400余篇。其作者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战线,既有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有政府部门、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范围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既有纯粹学理的抽象阐述,也有具体工作的经验总结。这些论文大多选取了独到的视角或论据,运用了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得出了切合实际的结论。朴实无华、实事求是,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努力追寻的目标,也是本书中试图贯穿始终的文风。观点的见仁见智或许难免,但态度的严肃认真却是一致的。
      著名诗人和学者公木先生,以耄耋之年为本书题词寄语,体现出学术前辈的殷切关怀和热情鼓励;许多朋友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多方奔波,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吉林人民出版社以社会效益为重,毅然决定出版此书,显示了大力支持学术事业的古道热肠。这都是十分令人敬佩的。我相信,本书的所有作者都会对他们深怀感激之情。
      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短暂的生命也就取得了永恒的价值。正是本着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这批身处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各自紧张的本职工作之余,联合起来进行了此次“跨世纪的探索”。至于这项工作的成绩如何,我们真诚地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检阅,当然,也热切地企盼着能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原载《跨世纪的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43637-1372498.html

上一篇:郭杰:《“远”范畴的审美空间》序
下一篇:郭杰:寂静的春天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