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携手 Energies 举办第二届“世界地球日”主题报告会

已有 2081 次阅读 2023-4-19 11:21 |个人分类:近期会议|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今年是吉林大学地学学科创建的第70周年,为庆祝此学科的长足发展并响应“世界地球日”的号召,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携手 Energies 期刊联合举办第二届“世界地球日”主题报告会,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碳中和与地下新能源”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进展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研讨会开播时间为2023年4月22日13:30–16:40,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会议信息

时间:2023年4月22日13:30–16:40

直播观看方式:小鹅通直播间 https://iwv.h5.xeknow.com/sl/1t8yNR

线下参会地址:吉林大学前卫北区理化楼一阶

会议议程

13:30–13:40

会议开场

13:40–13:55 许天福 教授

会议主席致辞

13:55–14:20 冯波 教授

EGS (增强型地热系统) 储层建造中化学刺激技术应用进展研究

14:20–14:45 潘若生 高级工程师

吉林油田 CCUS-EOR 实践与认识

14:45–15:10 于子望 副教授

CO2 增强石油开采及封存中的地质力学响应:基于吉林油田大情字井的场地模拟

15:10–15:35 袁益龙 副教授

复杂裂隙介质地热储层水热运移耦合岩石力学作用模拟程序开发与应用

15:35–16:00 封官宏 副教授

超临界地热模拟能力的开发与场地应用——以冰岛 IDDP-2 工程为例

16:00–16:25 朱慧星 助理研究员

CO2-水-岩相互作用对岩石孔渗参数及力学性质的影响:基于 LBM-FEM 的孔隙尺度模拟

16:25–16:40

会议闭幕

会议主席

WeChat Image_20230419110945.jpg

许天福 教授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吉林大学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地下多相流动和地球化学运移耦合的理论和模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综合反映地质条件、热传导、地球化学和流体动力条件的概念模型,独立开发了模拟地下多相流体流动和反应溶质运移耦合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并被广泛应用于 CO2 和核废料的地质处置、污染物运移、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领域。发表 SCI 论文100余篇,被他引达8,000余次,2014至2022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包括十三五重点研发、自然基金委重点、自然基金委碳中和专项、863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

会议主讲人

WeChat Image_20230419110958.jpg

冯波 教授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吉林大学李四光优秀青年教师。主要从事地热能与干热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 SCI/EI 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

WeChat Image_20230419111001.jpg

潘若生 高级工程师

吉林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

三次采油研究所

吉林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三次采油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三次采油注采工程技术攻关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二氧化碳注采工艺及安全埋存监测。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加了多项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国家“973”、国家“863”等项目,基于前期研究,在 SPE、石油知识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中国石油科技进展丛书——CO2 驱油及埋存技术》编写,授权专利2项。在 CO2 驱井筒完整性评价、CO2 封存状况监测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WeChat Image_20230419111003.jpg

于子望 副教授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财政绩效专家。长期从事岩土体热-流-固 (THM) 多场耦合理论与模拟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 CO2 地质封存及干热岩开发利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碳中和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基金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纵向专题等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SCI 检索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行业规范两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

WeChat Image_20230419111005.png

袁益龙 副教授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吉林大学“唐敖庆”青年学者,2019年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资助 (400人/年),主要从事地下复杂环境热-水-力学-化学耦合模拟程序开发及应用研究,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海洋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分会理事。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子课题、青年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纵向及其他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能源和环境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地热专著《地热开发数值模拟理论、技术与应用》一部 (排名第二)。研究成果获2021年吉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WeChat Image_20230419111007.png

封官宏 副教授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2018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吉林大学励新优秀青年教师。长期从事多相流数值模拟与程序开发工作,研究领域为超临界地热能开发与深部地质流体水岩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博士后面上基金一项,以及多项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编写《地热开发数值模拟理论、技术与应用》专著一部。

WeChat Image_20230419111009.jpg

朱慧星 助理研究员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2021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同年入选吉林大学“鼎新学者”支持计划留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地下多相渗流及反应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及程序开发工作,主要应用领域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预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博士毕业论文《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储层出砂过程及对产气影响的模型研究》获评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相关特刊

Key Technologies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Development and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Edited by Yuhe Wang, Chiyu Xie and Jiulong Wang 

Submission Deadline: 25 May 2023

https://www.mdpi.com/journal/energies/special_issues/key_technologies_for_natural_gas_hydrate_development_and_carbon_capture_and_storage


Advances of Heavy Oil Recovery Technologies with Low Carbon-Intensity

Edited by Yongbin Wu, Jinze Xu, Pengcheng Liu, Xiaofei Sun, Hong He and Min Yang

Submission Deadline: 26 June 2023

https://www.mdpi.com/journal/energies/special_issues/604521HZJ2

主办单位

WeChat Image_20230419111014.png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实验室总体定位和整体目标为瞄准水文地质学科的国际前沿,服务国家供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需求;研究地下水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演化机理;解决当前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土环境保护、深部水热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寒旱区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土污染原位控制修复、深部水热资源开发中的水-热-化-力多场耦合模拟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使重点实验室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领域,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WeChat Image_20230419111016.png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战略。吉林大学顺应新时代要求、急国家之所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原环境与资源学院基础上,同过增加新能源学科专业成立了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培养新能源领域急需人才,加强地下新能源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学院独立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兄弟学院共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学院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下新能源与碳储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学院现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新能源、环境和地表与地下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2022年新招生专业,其余4个均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形成了环境、水资源与新能源交叉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学特色。

多年来,学院学科专业以水为基础,面向环境、资源与新能源,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立足于传统地学,学院在国内率先开拓了地下新能源和碳储工程方向,成为传统地下水学科的新增长点。近几年学院承担了一批与地下水资源、水土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地下新能源及碳储工程相关的服务国家需求的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战略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未来将继续聚焦“生态文明”与“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环境与水资源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汇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

承办单位

Energies 期刊介绍

主编:Enrico Sciubba, University of Roma Sapienza, Italy

期刊主要关注能源动力工程研究相关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工程技术开发以及能源政策经济管理。

2021 Impact Factor:3.252

2021 CiteScore:5.0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9 Days

科学网banner (1).jpg

Picture15.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16770-1384839.html

上一篇:Polymers:自组装功能新材料 | MDPI Seminar
下一篇:Barrow 熵:分形演化的视界对宇宙学的影响 | MDPI Universe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