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学海拾贝》:一位长者提供的了解学界生态的样本 精选

已有 15348 次阅读 2023-8-21 18:39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163216xied8u9ib9u91bb0.jpg

一位长者提供的了解学界生态的样本

文: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已成为本书的序);图:转自李东风博客 

在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的科学网博客,活跃着一群在学界深耕多年的博主。科学网博客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每天各个博主把博文发到“自留地”后,编辑会把部分写得比较好的博文“拎”出来,把带有网页链接的博文标题放到科学网博客首页的相关栏目。更好的博文则会被编辑精选出来,放在网页上部显著位置。每天的最佳博文会被编辑“置顶”,成为“头条”,自然能吸引不菲的流量。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东风教授的博文是科学网博客的一道风景。他的博文不但产量大,而且频频被科学网博客编辑精选,甚至成为发文当天科学网博客的“头条”。更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些博文在科学网博客发表后,能够被《中国科学报》《科学新闻》《科技导报》《上海科技报》《健康报》等报刊转载。这成了他在从事本职工作、发表科研论文之外的“第二战场”。

我曾建议李教授:有可能的话,还是要把更多的博文转化成“铅字”,在报刊发表,并且最好有一个在报刊发文的记录列表。当时李教授说,他喜欢有感而发,在博客上直抒胸臆,没有刻意追求在报刊发文,也不留意博文被报刊转载。我没想到,到了2021年岁末,他联系我说他已经把200多篇博文汇编成了文集,准备提交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也许和他退休后有时间整理文集有关吧。

李教授的书稿涉及的是由大学、研究所构成的学界,涉及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管理者等利益相关方。他把200多篇博文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涉及学界方方面面,内容包括教学感悟、科研感悟、研究生培养、高校改革等。这些单词看起来常规,但里面的内容和奥秘很多,就像一棵棵树那样,有很多枝节。在每一章,作者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文章,而不是按照博文在网上发布的时间顺序编排。要把博文分门别类地编成体系,还得考虑先后顺序,这非常不容易。

说了本书的内容和编排,我接着说李教授的行文风格。本书中的文章不是非虚构人物报道或者事件报道,不是散文,而是采用了一种“博文体”。他的文章没有采用特别的写作技巧,而是直截了当,不绕。他很少把抓眼球的新闻事件作为文章的由头,也没有指名道姓地说周围的人和事。他的文章篇幅较短,但往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文章反映出作者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观察就是在工作中看,看研究生,看学界,看网络世界里的众生相。思考就是思考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总结就是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本书触及很多有趣和重要的话题,比如研究生如何完成学业、如何处理和导师的关系,青年教师如何申请科研基金、如何指导研究生。从他对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叙述,可见他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具有“师范”意识。作者进而展现出更加广阔的视野,揭示和评论学界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比如大学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大学行政化、学术评价中的马太效应、青年教师的生存压力、研究生需要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等等。从他对学界典型问题的描述和评论,可以感受到他的危机意识和正义感。

本书既适合研究生阅读,帮助研究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学会做研究和做事的规范,也适合高校教师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阅读,让读者逐渐了解学界的事、学界的运行规律和规则,掌握指导研究生、申请科研基金、积累学界人脉等必备技能。

本书还适合从事科教界行政管理、教育研究的人以及科教条线新闻记者阅读。举个例子:当今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很多矛盾。研究生的科研基础、写作能力和完成学业之间存在着矛盾,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完成学业之间存在着矛盾,课题组生存发展和研究生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导师投入时间指导研究生这一“理想”和导师被各种事务缠身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行政管理者要解决这些矛盾、提高教育质量,不能脱离实际去想点子、出政策,而要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而科教条线新闻记者也要对一线实际以及一线教师的看法有更多的了解,本书能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界生态的样本,让读者更快、更深入地进入“学界”的语境。

本书虽然对学界的方方面面均有触及,但未必提供了一系列“终极答案”或者“终极解决办法”。在学界,无论是研究生师生矛盾,还是青年教师的生存压力,抑或是学术评价的问题、大学行政化,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但无论如何,本书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学界的基础,启发我们思考,为后续讨论留出了空间。



科学网博主博文集图书精选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399820.html

上一篇:商场-社会-象牙塔:暑假逛商场想到一些现象和道理
下一篇:不仅仅取决于办公条件和氛围——伏案工作的效率有提升空间

23 李东风 彭真明 杨正瓴 李文靖 贾玉玺 周忠浩 郑永军 赵凤光 武夷山 刘闻铎 曹俊兴 郁志勇 张学文 徐耀 褚海亮 高江勇 孙颉 刘立 王启云 强涛 原梅妮 曾荣昌 guest986528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