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为什么发起“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大讨论?

已有 912 次阅读 2024-1-10 14:21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图谋按:2024年1月10日,图谋在圕人堂群回复为什么发起“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大讨论,特此予以整理。

    关于麦子老师“这个群最没意思的就是这些在外人看上去很奇怪的东西。”“另外一个很不正常的事情是把不成比例精力放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上,沉迷于过去。因为反正现在的问题解决不了,写写过去的东西,不会有麻烦和纠纷。”,图谋稍作回应。

    (1)“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这个话题,是图谋发起的奇怪话题。发起这个话题的“来龙去脉”,博文(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17162.html

)中有做介绍。这个奇怪话题,是当前关注度较高的现实问题,图书馆及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处于困惑之中。图谋将话题抛出来,希望促进相关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2)关于图书馆史的研究实际是非常小众话题。图谋近期发布《走近图书馆学家赵世良先生》《致力于让馆员发光的图书馆人——赵世良先生》,可以说是事出有因的。图谋的用意,实际是在讲光阴的故事。 赵先生认为 “事业总是世代相承的。只有能‘继往’的人,才有可能‘开来’。”,言之有理。赵先生是“中国第三代图书馆学学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赵先生作为一个“点”,连成了一条“线”(杜定友-钱亚新-赵世良-张厚生-谢欢),再进一步辐射为“面”(百年圕力量)。圕人堂堂风为“贴近现实,关照现实,联系理论,旨在实践。”过去的事情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现在的事情将成为过去并将影响着未来,未来的事情有过去和现在的“影子”,过去、现在、未来共斟酌。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拥抱未来。杜定友图书馆学之特征: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擅于继承尤能创新;博宏与专精相融并重。积极继承与发扬,是有助于解决若干实际问题的。

    (1)和(2)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当前的交流话题,侧重点是助力面对实际问题,比如对“参考方案”进行“科学普及”(北大馆如何让馆员发光?.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17172.html)。许多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义”“价值”等很可能会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圕人堂作为草根社群在做一些微努力,并试图促成一些微转变。    

    关于“发光”的感知与认知,确实是较为抽象的。同时,也确实是不好界定。李东来先生《数智时代图书馆再发现:让馆员发光》演讲,他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专业集中、突出、能动的最佳体现,让馆员发出光芒,将会明亮图书馆前行之路!”“让馆员发出光芒”,让的主语是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她)。你我他(她)是谁?包括图书馆的用户、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图书馆员自身。主语不同,对“发光”的感知与认知也是不同的。按照“图书馆员”的定义。图书馆员(library professional;librarian):受过图书馆业务培训并专门从事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人员。《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19)参照该定义,图谋认为绝大多数“馆长”属于“图书馆员”范畴。圕人堂交流与探讨,大多不属于“辩论”范畴,更多地属于各抒己见。群内也有不少馆长在的。部分馆长有可能比许多馆员更关注此次大讨论。话题的源头就是因馆长而起的。李东来馆长《数智时代图书馆再发现:让馆员发光》演讲的PPT,2023年12月27日圕人堂群分享了大部分内容。

    圕人堂建群10年,单单是图书馆从业人员10万+是没问题的。但关注圕人堂服务体系的可以说远不足十分之一。“圕人堂服务体系“中的“圕人堂微信公众号”(2018年6月12日开设),目前的关注用户不到8000人(里边图书馆从业人员可能不到八成)。图谋在混迹图林20余年,对一些实际情况可以说是比较了解的。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圕人堂为什么在坚持。圕人堂有“光”,比如近期有位成员小窗告诉我:“我在图书馆十年,到您群里才真正接受到馆员的专业素养。我们图书馆对馆员培训不怎么重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1417364.html

上一篇:圕人堂话题: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I)
下一篇:圕人堂话题:数智时代,如何让馆员发光?(II)

4 郑永军 刘进平 宁利中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