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研究生与导师:关于论文的那些事 精选

已有 8151 次阅读 2024-1-17 10:58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微信图片_20231025164449.jpg

[图片为本人父亲在外地拍的风景照]

研究生教育非常复杂。各个高校的研究生院有分门别类的培养规定和文件,但很多细节或者说奥妙的东西一时半会儿说不清。

举个例子:研究生申请学位需要发表论文,但导师以“论文没有写好”为由,把论文稿束之高阁怎么办?

再比如:一名博士生已经有3篇论文接收或者发表,还有1篇论文在写。在稳妥“达到毕业要求”(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毕业论文还没有写好)的前提下,他可能不会认真整理第4篇文章。那么,如何看待这个情况?课题组该如何安排?

发表论文,不可回避

很多人,包括导师和研究生,都对论文发表“嗤之以鼻”。他们当中,有的人认为,论文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也有的导师从事的是工业研发(做横向项目),希望的是把课题组的研究生“集成”起来做大的项目,而不是发表小论文。但实际上,科研论文,是“大学生态系统”以及“课题组生产关系”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因素。

科学研究、课题组运行的焦点在于文章(即科研论文);而文章源于实验;做实验需要钱(经费)。要出文章,还需要投入人力(包括研究生以及他们的脑力)和时间,还要实验室空间和其他的条件。

发表科研论文,也是学术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像你上大学学习了知识,需要参加考试;你学习了报刊杂志,也参加了社会实践,需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发在网上或者报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回答审稿人的意见,也充满仪式感,只有经过这些“仪式”,做科研才算完整。有很多学生也写了论文稿,并把论文稿放在学位论文里。但是,没有经过审稿人严格评审、没有达到正式发表水准的论文稿是粗糙的。毕竟,做科研不是仅仅有个科研的结果(数据)就行的,而要像模像样地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把成果表达出来,接受同行的检阅和评论。

改论文有点烦

论文“难产”,有种种原因。不会做实验、不会分析数据、实验工作量少,是相当重要的原因。不会写论文也是一个原因。

当研究生把论文稿交给导师,导师往往会“头都大了”——论文写得好的研究生太少了!而且,导师用查重系统查一下,竟然发现每篇文稿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复率!

这时候,导师有种无力感,因为每篇文章要改很多遍的话,自己吃不消,“战线”也会拖得长;还有别的研究生把论文稿陆续发过来。

那么,导师究竟会怎样做的?

在工作方法方面,导师的方法之一是把学生培养出来。培养出来之后,可以形成“师兄帮师弟”改论文的模式,也可以把精力投放在修改低年级研究生的论文。

导师的工作方法之二是抓大放小,即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文章上,而有策略地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文章投到要求不那么高的杂志(不重要的文章就不会花很多时间修改)。这样,发表论文既有数量,也有质量,而不是一味地在每一篇文章上“平均施力”。

导师的工作方法之三是把文章hold住,即自己在改这篇文章的时候,完全没有精力修改别的文章,无法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与之相反的,是导师采取“车轮战法”,即收到几个学生发过来的论文稿,导师快速看一篇文章,从大方向上指出一些问题,“打回去”让学生自己花时间修改;接着,他马上看第二篇文章,再“打回去”让另外一位学生修改。

导师的工作方法之四是请课题组“小老师”修改,或者花钱请论文翻译公司润色文稿。

矛盾之所在

无论是学位论文,还是小论文,都是论文。现在的情况是:论文的评审人总是用完美主义的眼光看眼前的论文,但仅凭研究生本人的力量,很难达到这样的状态。很少有研究生不经过导师的修改,还能把论文发表在好的杂志(即便发表了,也不见得这是一篇好的论文、有写作章法的论文)。于是,研究生发表小论文也好、毕业论文通过盲审也好,都是需要导师把自己的“能量”或者功力加到文章中去的,需要导师给论文进行“化妆”的。但问题是,每个导师的耐心程度和能力是不同的,对学生论文的要求也不同,这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面对学位论文写作,导师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导师不停地“压榨”学生,希望学生一个劲地做实验(先不要写学位论文),等到提交学位论文的前夕再开始熬夜写学位论文。也有的导师“求稳”,希望学生阶段性地写一些章节,储备在电脑里。

而研究生,面对着实验、大论文、小论文、找工作等任务,比较难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

更多的矛盾

很多导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大会写论文,特别是不会写答辩信。在答辩信里,或是自我贬低,或是采用咄咄逼人的语言,或是“小事变大事”地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文字。等导师费力地让研究生学会写论文、写答辩信的方法,他们也毕业了,没有在科研界传承做科研、写论文的方法,而导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在缓慢地变差。

而且,当导师面对眼前的这篇文章,他努力地修改着,把这篇论文稿从坏改到好,自我欣赏的时候说这篇文章质量很高。论文也发表了。但是,并非这篇文章发表了就好了,导师还要面对下一篇、后一篇文章以及下一次、后一次的考评。他就被学术界的这个“系统”给卷了进去。

还有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按时毕业,导师不得不把论文“低投”,或者发表在一些审稿很快但需要高额发表费的杂志,但这对导师的职业发展没有用。

一些新闻媒体关心的是单篇科研论文(自然、科学杂志的论文)是怎么产生的、这些论文的科学内容是什么,但是,我认为,“论文制造”的“生产关系”也值得被报道和研究。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418312.html

上一篇:独立特行的冯教授
下一篇:研究生导师生存发展的三角双椎模型

22 许培扬 杨顺楷 姚青 唐小卿 褚海亮 徐芳 史仍飞 汪运山 贾玉玺 王从彦 周忠浩 王安良 郑强 郭战胜 王成玉 谌群芳 郑永军 郭光明 张述文 彭真明 姚伟 guest6536900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