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p630 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气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了解和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挑战!

博文

【科学历史】质谱学的发展历史

已有 1078 次阅读 2024-2-3 22:46 |个人分类:地球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质谱学是一门研究分子结构、元素组成和化学反应过程的科学领域。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对气体放电的研究引发了质谱学的萌芽。在19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利用质谱仪对气体放电中产生的离子进行分析。通过磁场和电场的作用,这些离子可以被加速并分离出来。这项工作为质谱学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

在质谱学的早期发展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比(m/z),这是离子质谱图中的关键参数。通过测量不同离子的m/z比,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分子的组成和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质谱仪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不断提高。在20世纪初,J·J·汤姆森(J. J. Thomson)和他的学生们利用质谱仪成功地分离出了不同质量的氖同位素。这项工作证实了质谱技术在元素分析中的重要性,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25052cbbbf00bd76f6f5407f069e67c_1024px-Discovery_of_neon_isotopes.JPG

在底片的右下角是人类首次发现氖的两种同位素的标记:氖-20和氖-22

汤姆逊的学生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在剑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继续研究,于1919年建造了第一台全功能质谱仪。他能够识别氯(35和37)、溴(79和81)和氪(78、80、82、83、84和86)的同位素,证明这些自然存在的元素是由同位素的组合组成的。在质谱仪中使用电磁聚焦,使他能够快速识别287种自然存在的同位素中的至少212种。1921年,阿斯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于次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8年,阿瑟·杰弗里·登普斯特Arthur Jeffrey Dempster)报道了他的质谱仪,并建立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质谱仪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登普斯特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主要研究质谱仪及其应用,并于1935年发现了铀的同位素235U。这种同位素能够引起迅速扩大的裂变链式反应,这使得原子弹和核能的发展成为可能。在二战期间,质谱仪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曼哈顿计划利用质谱技术成功分离出了铀同位素,为原子弹的制造提供了必要的原料。

20世纪50年代,质谱仪和气相色谱技术的结合开启了质谱学的新篇章。这项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复杂的混合物,如石油和生物样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质谱仪的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质谱图进行快速和精确的分析,从而加速了科学研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的发明推动了质谱学的发展。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质谱仪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研究分子结构和反应动力学。

在20世纪80年代,软离子化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质谱学的发展。这项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如蛋白质和核酸,从而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21世纪初,随着新型质谱仪的问世,质谱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新型质谱仪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数据采集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总的来说,质谱学的发展历史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技术改进,质谱学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mass_spectrometry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20452.html

上一篇:地球化学的发展重要历史人物: Schönbein, Goldschmidt 和 F. Clarke
下一篇:维基百科:Spectrometer 和 Spectroscope 如何区分?

3 杨正瓴 王涛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