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鹦鹉热:一种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 | MDPI Pathogens

已有 473 次阅读 2024-5-19 11:56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3月5日发布声明,指出欧洲鹦鹉热病例呈上升趋势,最近有5人死亡。鹦鹉热是一种未被广泛认识的传染病。鹦鹉热衣原体 (Chlamydia psittaci) 被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归类为B类病原体,具有易传播,中等发病率和较低死亡率的特点。病原体可通过人畜共患传播,常引发人类下呼吸道非典型肺炎。来自美国国防部DTRA的 Aiguo Wu 博士团队在 Pathogens 发表文章《鹦鹉热:一种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详细介绍了鹦鹉热衣原体和鹦鹉热疾病 (psittacosis),并呼吁加强公众健康意识和普及公共卫生报告。该文章近期也被英国 BBC News 引用。

    

病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隶属于衣原体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细胞内细菌,可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也能传播给人类,主要通过作用于粘膜表面引起感染。所有衣原体都有双相发育周期:代谢不活跃的基本体 (EB) 和网状体 (RB)。EB 在宿主外生存,介导细胞感染。RB 介导细胞内细菌的增殖,引发感染和免疫反应。具体而言,EB 附着在易感宿主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引发细菌感染,并避免吞噬作用。而 RB 会蚕食宿主细胞 ATP 合成,同时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在48—72小时内,RB 重组并凝结形成新的 EB,然后离开宿主细胞,进入新的感染周期。鹦鹉热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和免疫逃避能力决定了其致病性。

    

鹦鹉热的感染与传播

鹦鹉热衣原体是全球范围内的人畜共患细菌,主要感染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虽然许多动物被认为是感染源,但关于非人类哺乳动物鹦鹉热病的文献很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少见,主要通过接触鸟粪或干燥分泌物患上鹦鹉热病,鸟类相关职业者更容易感染。已知病例中70%是与鸟类有关的。目前,澳大利亚、德国和英国是人类鹦鹉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2013年,法国家禽养殖场工人中爆发了人类鹦鹉热疫情,造成15人感染。

   

临床症状及诊断

鹦鹉热感染动物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已有报道显示鹦鹉热可导致羊、牛和马的胎盘炎,以及发烧、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狗和猫也可能被感染,表现为结膜炎、呼吸道问题和生殖异常等症状。在人类中,鹦鹉热的潜伏期为5—14天,最长可达39天。但致死率不足1%。其症状类似于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包括突然发烧、剧烈头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咽炎、腹泻和精神状态改变的症状,皮肤上可能出现面部黄斑皮疹 (“Horder 斑”)。虽然罕见,但鹦鹉热也可能累及心脏、肺部、肾脏、肝脏等器官。由于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诊断通常依赖于对患者接触史和临床表现 (如胸部 X 光片、肝功能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及尿液分析) 的综合评估。病原体感染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认,常用检测方法包括改进的 PCR 和血清学检测。此外,宏基因组学数据已成功用于在24小时内识别鹦鹉热,并已鉴定出15种鹦鹉热基因型,它们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

    

鹦鹉热的治疗

强力霉素和四环素是有效治疗人类鹦鹉热的药物,疗程通常为10-14天。对于禁忌使用四环素的患者,如孕妇和 < 8岁儿童,常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替代。治疗后,病患症状通常在24至48小时后开始消退。重症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盐酸多西环素进行治疗。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大大减少了鹦鹉热病例的数量。然而,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

    

研究结论

人们对鹦鹉热衣原体缺乏充分的认识,临床上常常漏诊。因此,公共卫生部门可能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随着衣原体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有望深入研究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染性、免疫逃逸机制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因此,强调提高对此疾病的诊断能力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并增强公众对鹦鹉热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至关重要。尽管专家预测鹦鹉热不会演变为下一场禽流感大流行,但仍建议公众与野生动物和鸟类保持适当距离,并在接触鸟类后勤洗手,注意观察类似流感的症状,从而减少鹦鹉热和其他通过鸟粪传播的疾病的潜在风险。

     

原文出自 Pathogens 期刊

Dembek, Z.F.; Mothershead, J.L.; Owens, A.N.; Chekol, T.; Wu, A. Psittacosis: An Underappreciated and Often Undiagnosed Disease. Pathogens 2023, 12, 1165. https://mp.weixin.qq.com/s/MY3tIzheBOIaKRAdsUPEzQ

    

Pathogens 期刊介绍

主编:Lawrence S. Young,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期刊涵盖有关病原体和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所有方面研究,为该领域提供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刊已经被 Scopus、SCIE (Web of Science)、PubMed、PMC 等数据库收录。

2022 Impact Factor:3.7

2022 CiteScore:5.1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4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6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34705.html

上一篇:Electronics:武汉大学文章精选 | MDPI 编辑荐读
下一篇:南京农业大学蒋甲福教授团队——菊花对乙烯反应的转录组分析 | MDPI Horticulturae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