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名家博士论文39: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屠善澄院士博士论文1953年康奈尔大学 精选

已有 3687 次阅读 2024-5-20 06:27 |个人分类:名家博士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屠善澄先生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96)之一。

中国工程院官网对屠善澄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www.cae.cn/cae/html/main/colys/34623599.html(1923.08.12-2017.05.06)自动控制专家。浙江省嘉兴市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195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在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中,任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在通信卫星飞行试验过程中,为提高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轨道的高度及解决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蓄电池过热故障控制系统做出了重大贡献。试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运行4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超过设计寿命。为通信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聊几句大同大学,好像有5个,全不相干的。现在人们熟悉的,是山西大同的山西大同大学(Shanxi Datong Univerisity)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筹建,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显然,屠先生毕业的不是山西大同大学,是上海的大同大学(Utopia University),屠先生博士论文里的简历写的就是Utopia University1952年上海大同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撤校停办。此校很牛的,据说有“南大同、北南开”一说,校友中两院院士达39人。台湾现在还有一个大同大学(Tatung University),这与大陆的没有关系。日本有一个大同大学,英文是:Daido University。韩国也有一个大同大学,英文是:Daedong College

1953年,屠先生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The Effect of Waveform Distortion on Losses in Ferromagnetic Laminations(波形畸变对铁磁叠片损耗的影响),论文全文,屠善澄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2063044618/

从其博士论文的简历中可以发现,其硕博期间是半工半读的:19482月成为硕士研究生、19497月成为讲师、19512月拿到硕士学位、19537月被提拔为助理教授、19539(博士论文封面时间)申请博士学位。30岁,成为康奈尔大学的助理教授同时搞定博士学位,搁现在也很牛的。

Picture1.png

1:屠善澄博士论文中提供的其硕博期间的简历

何梁何利基金会对屠先生的介绍有一个小错误1953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担任该校电气工程系助理教授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196从上文的梳理看获得博士学位应该在提拔为助理教授之前。不过,这个介绍同时提供两个非常生动的案例:屠先生临危受命,大胆通过控制系统解决第一颗通信卫星运载故障(19841)和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能源系统故障(19844)。这些信息还是很有价值的,基础科学研究人员不容易,工程科学人也不轻松,当然真能解决问题的也会获得各种认可。

屠先生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的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时任理事长均为钱学森先生。有意思的是,屠先生夫人桂湘云研究员,也积极参与了中国运筹学会的创建,是中国运筹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

Picture2.jpg

2:屠善澄和夫人桂湘云

有张中国人造卫星工程早期大师合影,并冠以“中国卫星四巨头世纪合影”,的确比较珍贵,应该是孙家栋、屠善澄、杨嘉墀和戚发轫在资源卫星一号的评审合影,很可能是1999年末。

Picture3.png

3:孙家栋(1)、屠善澄(2)、杨嘉墀(2)和戚发轫(1)在资源卫星一号的评审合影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8109-1434758.html

上一篇:名家博士论文38: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的开拓者肖伦院士博士论文1951年伊利诺伊大学
下一篇:名家博士论文40: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先生博士论文1944年加州理工学院

6 郑永军 崔锦华 王安良 许培扬 史晓雷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