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分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jps 为高分子科研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传播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平台,打开国内外高分子学术交流的窗口

博文

南京大学任春来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超螺旋DNA微环在双链断裂下的模拟研究

已有 437 次阅读 2024-5-22 14:2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DNA超螺旋结构在DNA复制、转录和基因调控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结构的形成会导致DNA链内的应力增加。然而,在不同生物过程中,DNA需要及时释放这些应力以实现其功能。例如,在转录过程中,若DNA链内的应力得不到及时释放,就可能导致转录的延迟或停滞。因此,研究DNA超螺旋结构的释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春来教授课题组采用基于粗粒化模型(oxDNA2)的朗之万模拟,对超螺旋DNA微环在双链断裂下的动力学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模型精确考虑了DNA碱基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探究DNA分子动力学过程中结构演化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图1展示了完整超螺旋DNA微环以及在双链断裂情况下的超螺旋微环结构示意图。

image.png

图1 (a) 超螺旋DNA微环结构; (b) 双链断裂情况下的超螺旋微环结构

      为了研究断裂口位置对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我们根据DNA分子中两个碱基对之间的不同距离,将DNA分成两个区域:带状区域和环状区域,如图2所示。当断裂口位于带状区域时,应力和超螺旋的释放会迅速发生。然而,当断裂口位于环状区域时,应力释放过程较为耗时。

image.png

图2 (a) 超螺旋DNA的接触图,不同颜色代表着两个碱基对之间的不同距离。(b) 超螺旋环状DNA的带状和环状区域分布。

      在整个动力学过程(图3)中,超螺旋DNA微环的构象不断发生变化,但链内应力释放只在特定的时间发生,这在DNA分子连接数(Lk)出现突变时得到反映。当断裂口位于环状区域时,DNA首先必须经历构象的连续调整,以使得断裂口从环状区域变为带状区域,才能使得DNA链顺利穿过断裂口,进而引起应力和超螺旋的释放。因此,DNA构象的调整是应力释放的先决条件。

image.png

图3 DNA超螺旋微环应力释放的动力学过程。(a) DNA分子的扭转(Tw)程度变化;(b) DNA分子的扭曲(Wr)程度变化;(c) DNA分子的连接数(Lk)变化。其中Lk=Tw+Wr。(d)-(f) DNA第一次释放应力时的构型变化。

      此外,应力和超螺旋结构的释放不仅和断裂口大小相关,还与断裂口处两个碱基对的夹角密切相关。当碱基对的夹角较大时,应力能够顺利释放,超螺旋结构也能会消失。但当碱基对的夹角变小时,应力释放被抑制,超螺旋结构得以稳定存在。图4分析了碱基对夹角对超螺旋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夹角较小时,DNA尾部链长(图4中的红色部分)变短,这影响了DNA构象的调整,从而使得DNA链无法穿过断裂口并释放应力。

image.png

图4 (a)-(d) 不同夹角下的超螺旋DNA微环构象。其中红色部分代表尾部链长。(e) 末端碱基对间的夹角和尾部链长关系。

      该研究工作成功揭示了双链断链下超螺旋DNA释放应力所需的条件,为理解拓扑异构酶II的工作原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image.png

      

      该工作即将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Charged Polymers"专辑乔叶芃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任春来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信息:

Supercoiled DNA Minicircles under Double-strand Breaks

Qiao, Y. P.; Ren, C. L.

Chinese J. Polym. Sci. 

DOI: 10.1007/s10118-024-3106-8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82600-1435155.html

上一篇:复旦大学彭娟团队特约研究论文:溶液浓度对聚(3-丁基噻吩)溶液聚集态和薄膜结晶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曹玮教授课题组综述:电离辐射诱导药物的释放或激活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