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x 学地质,研究地球物理,做教学管理,好高务远。

博文

高等教育 · 就业

已有 669 次阅读 2024-6-15 21:22 |个人分类:教学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毕业季,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就业率达标。为此各出奇招,一个招数是: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得负责学生就业,并纳入考核。这对普通教师,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因为关心大学生就业,对各种相关的观点、报道比较敏感。慢慢发现,能引导舆论的大咖的观点,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广为流传的一个观点是施一公院士说的: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 查了一下,这句话最初来源于人民网的的一个报道(施一公院士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 2014/0917/c70731-25676527.html),报道引述施一公在20149月在武汉举行的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湖北发展峰会上的发言,“研究性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应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是个出口,大学读好自然能就业,你怎么可以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个经济问题,而大学是个培养人的地方。’应该强调的是,按照报道,施一公当时说的是“研究性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但在报道中,题目删掉了一个很重要的限定词“研究性”。他说的是“研究性大学”,不是泛指所有大学。

另一个较少有人知道的观点是斯坦福大学的创立者斯坦福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说的:生活归根到底是实际的,你们到此是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这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https://www.myuniuni.com/articles/102按斯坦福的观点,上大学的目的是“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也许,斯坦福大学在创办时,还不是以“研究性大学”为定位与目标的。

2005年,本人在MIT做高级研究访问学者,大约在回国的三个月前,接他们的留学生事务办公室通知去参加一个培训会。培训会的主题是留学生回国后如何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获得工作职位。这个培训会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MIT很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即使想我这样的短期访问学者,他们也关注。

大约在2015年,协助组织过一个有关宇宙化学的会议,参会者有14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博硕士研究生。那个震感至今历历在目。宇宙化学绝对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众学科,培养这么多的博、硕士研究生,将来有多少人能在领域谋得研究或教职?

现在不只是大学生就业存在困难,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就业也逐渐变得困难。解决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不应只在出口提任务要求,应该在入口(招生)是尽可能的做好预测规划。当然,话说回来,有那么多的人要上(大)学,社会能提供的岗位就那么多,而且,一方面随着AI技术的深度渗透和经济的转型,需要专业型大学生、研究生的岗位还在迅速减少;另一方面,有许多艰苦地区、行业,招大学生、研究生仍存在困难,而这在很大程度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艰苦行业不但艰苦,还挣的少,有多少人会甘于奉献,真是个问题。

解决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问题,除了在入口(招生)做好预测规划外,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也应该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同时就业的压力不能单方面的由学校承担,学生本人也应该分担一部分责任。学校要教有用的知识技能,学生要掌握谋生的本领。曾有名校毕业生抱怨:“空有一身屠龙术,无处施展才华”。这里根本的问题是教学出了问题:世间本无龙,何需屠龙术。教学生有用的,这是学校的责任。据说在斯坦福大学,“除了英语必修外,其它课程皆为选修”,学什么课是你(学生)的选择,能否就业以及在哪里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选择的结果,学校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在我们这里,绝大部分课程是必修课,既然你让我必须学这些课,学完了找不到工作,你是不是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承担起自谋出路的责任。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9-1438335.html

上一篇:[转载]Earth-2 数字孪生地球

7 郑永军 农绍庄 刘进平 檀成龙 宁利中 王从彦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