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我为什么不买手机

已有 4180 次阅读 2008-3-6 10:37 |个人分类:心理物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我为什么不买手机

秦国柱

  我为什么不买手机?我既不是领导干部,又没有经商做买卖,要那东西干啥!不当官,自然不会误了国家大事;不经商,也就不会因此失去商机。这样的解释恐怕难以让人信服,甚至有点“说葡萄酸”的味道。不当官不经商怎见得就不需要手机?方便人际沟通,提供即时信息,你我都需要。话是这么说,但凡事皆有度,事事亦因人而异,至少在当前,对我这样一个普通教师而言,我以为是弊大于利的。曾几何时,“大哥大”的叱咤风云让中国老百姓在领教移动通讯魅力的同时,也对其颐指气使的作派感到了那么一点的不舒服。如今手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功能日新月异,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但我还是坚持不买手机,尤其是当我看到众多的手机拥有者“拿”得起,再也“放”不下的时候,多少还有点窃喜。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日增的社会,一个普通人能够远离手机未必不是一件幸事。我虽然几乎没有用过手机,但完全可以体会到当一个成年人行色匆匆独自在外,偏偏须臾不离的手机突然不能使用时的心情。此时此刻,会不会老公(婆)正有话要与我非说不可?会不会有上司(下属)因为急事满世界遍寻我不着?也许更可怕的事情已经发生,女儿在幼儿园出事了?儿子离家出走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手机此时不能接受信息而从心底“接踵而来”。这当然不是手机惹得祸。研究可以证明,现代都市人在突然失去了他人与自己沟通的条件下,首先联想的都是“坏消息”,其可怕的程度亦随时间的延续而翻番。我不知道可否用“手机综合症”来形容一个用惯手机的现代人在手机因故无法“待机”时的心情,但我深知在信息垃圾(污染)与信息利用成几何级同步递增的同时,人们必然会越来越因恐惧“重要的遗漏”而心生焦虑,使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或许就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所说的“邮件的不安”。此时重温西方传播学泰斗麦克卢汉(M·Mcluhan)当年的一句话,倍感深刻:“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介或说过程——电子技术——正重新塑造和重新建构社会相互依存的模式和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个毕生将与学术打交道的教师,能有更多一点不受他人打扰的时间是多么的宝贵。这才是我不买手机的真正理由。

  一个如影随形的“掌中宝”,会不会成为现代人“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我说不清楚,但愿这只是杞人无事忧天倾。明天,也许我会欣赏女儿也象一些少女一样,胸前挂着一个小巧玲珑手机,嘴里哼着《还珠格格》第N部的插曲,突然用双手捂上我的眼睛,要老爸猜一猜她又更新了一部什么款式的手机。正在我想入非非之时,一个声音在门口喊道:“爸!我回来了,快开门!”原来是女儿从学校回家来。我悚然一惊,可别把肉麻当有趣,现实一些,女儿将来的形象,我更乐意看到的是那手拎一台笔记本电脑,一路奔走一路歌……的模样,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俗不可耐的白日梦。

  除了自己不打算买手机,我还有一个对手机说不的潜在的理由。由于手机的介入,数字时代与传统时代的分裂正在加速,我们成年人似乎还没有做好应付数字时代来临的准备,浸没于虚拟世界的年轻人毫不在意上一时代的权威,他们正在默默地反抗,同一教育空间被分割成为两个世界。“言者谆谆,听者渺渺”,身为大学教师,在众多使用手机进行“在线聊天”的学生包围之下,寂寞而无可奈何地讲授那枯涩的学问,那会是明天的我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8-17121.html


下一篇:美丽的大学

0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