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科研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已有 4342 次阅读 2008-9-24 20:06 |个人分类:科研*创新|关键词:学者| 科研, 经验, 体会

搞科研将近四年了,对科研有很多体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体会是:生物、化学、物理类的科研工作者的抗挫折能力很强。

生物和化学类的科研工作者都要和各种生物、化学试剂打交道,和各种分析仪器以及瓶瓶罐罐打交道,物理类的科研工作者也要接触各种仪器和元件。生物、化学和实验物理类的论文不是像很多文科类的论文那样坐在电脑前面查点文献综合一下提个新想法就能搞出来的,也不是像计算机专业那样编写程序就能出来的,我们的论文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和结果,这种实验数据是杜撰不出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实验,才可能出成果。虽然也有极个别的不道德的科研工作者在杜撰数据,但是杜撰的数据很容易被拆穿,一旦被拆穿就立刻身败名裂。

可是,做实验不是一做就能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有上千次实验才成功,范老师做的传感器实验了几万次,才终于成功了,虽然我们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做的工作一般不会实验上千次,但是经常是做好几十遍也不行。往往第一次做的时候满怀信心,当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时候有些失望,但是会立刻鼓足勇气做第二次来验证一下。当第二次的验证结果不行的时候,会调整好心态,调整一下实验方案进行下一次的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对人心的考验。科学研究是带有随机性的,不是研究的每一个课题都一定能够有成果,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下,科研工作者可能就会犹豫了,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有结果,并且不知道这个课题是否能够有结果。

每个博士生的课题都是不一样的,导师在布置课题之前,他自己也不确定这个课题是否是好课题,因为,科学的结果往往是不能预见的。所以,当有人拿到一个比较好做的课题的时候,经常成果就一个接一个出来了,很顺利。而有的人的课题则会经历无数打击,也还是出不来结果。所以,导师的对课题的识别能力是很重要的,如果导师对布置的课题都不甚了解的话,很可能会害了一位学生。另外,课题做得好不好跟科研工作者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也很有关系,如果思维逻辑性比较强,比较善于总结和观察,动手能力也强的话,那么就课题会做得更顺利。

这几年博士生的自杀率很高,现在很多博士生的心理状态都很压抑,因为搞科研本来就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再加上博士生的待遇不高,并且很多博士生都拖家带口,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大。

现在生物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为前几年的生物热造就了大批量的生物类毕业生,但是社会目前的状态却不需要这么多生物类的人才。并且很多学生物的研究生并不是真正热爱科研,而是因为本科不好找工作,就读研。但是我觉得如果生物和化学类的研究生能够在工作之后还发挥出自己做课题的那种坚强的能力的话,会在事业上有很大帮助的。我觉得毕业之后是否做本行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品格和能力,如果生物类的研究生能够在做其他工作的过程中发挥出像读硕读博时的那种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出那种抗挫折能力,发挥出那种快速学习能力的话,无论什么行业,都能够做好。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71-200206.html

上一篇:假如我一直单身
下一篇:爱情小感悟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