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木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un1029 旋转木马,不停追逐,却隔着永恒的距离......

博文

七年

已有 2244 次阅读 2008-10-9 11:14 |个人分类:育人·求学|关键词:学者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的7月,我从工大硕士毕业,9月进入了物理所,开始全新的生活。我在工大本硕总共7年,时间可谓不短。兴奋、感动、沮丧、落寞......太多太多了,写下这些感谢送给自己在工大的七年。
 
 
 
回想在工大的这些年,一路走得还算是平静:大二的时候,学习的状况有所回升,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感觉。大三的时候,在数理学院的理论物理实验室开始进入“准”研究状态。从事有关量子编码和量子通信方面的理论研究,虽然是非常浅显、基础的,但是在这段时间中,我慢慢地看到了科研的样子,也培养了我细致、耐心的做事风格。我想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四开始的时候,我承担了校级星火基金,毕业时,参加了北京市和全国的挑战杯竞赛。在那段时间里,团委的老师,数理学院的黄永畅教授,人文社科学院的钱伟量教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的参赛作品最终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地谢意。
 
在2005年的九月,我进入激光工程研究院学习,成为左铁钏教授的学生。左老师是国际知名学者,能够成为她的学生是我莫大的荣幸。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左老师的情景,在她的办公室里,左老师和我谈了很多。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左老师告诉我:要把自己当作一名独立地科研工作者,去质疑,去科研。以前学过一个词,叫“醍醐灌顶”,我想那次我就是有这种奇妙的感觉。感觉有一束亮光照进了我的心里,让我的眼、我的心全开了。左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因为她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学到真知识、学到真本领,不要虚度光阴。我真心地感谢左老师对我的课题的指导,每当我向她汇报工作的时候,她都会对我作的工作提出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我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敏锐的洞察力都深深地让我为之叹服和敬佩。我想,正是左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有了不断的进步,而且左老师给了她的每一个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科研课题,在此向她表示我的感谢和敬意!
 
我又想到了我的指导教师,激光院的陈涛教授。我记得多少个夜晚,他和我一起在实验室调光路,做试验,为我讲解科技论文写作的要点等等。想到这些,许多往事就鲜活地闪动在我的眼前。我觉得陈老师完完全全沉浸在科研当中,这是令我钦佩的难能可贵的精神。我想到,在五一劳动节那天,我们一起去南开大学做试验;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连夜分析数据,解释实验现象;为了更好地发现实验中蕴含的未知的内容,到许多地方用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我又想到,我们一起去外地开会,在我做报告的时候,他也在座位上认真地听着;在课题进展关键的时候,他看到我身体不舒服,就让我好好休息,非常关心我……这一切历历在目。我想,陈老师就像是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带领我不断求知、不断进步的朋友。不仅这样,在平日的接触中,他还培养了我的科研素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比较“喧哗”的世界里,他用一颗在科研中“拂尘”的心,感染了我。在此,向他表示深深地感谢。
在我这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激光院的刘世炳教授、陈继民教授、蒋毅坚教授、吴坚研究员给予我巨大的帮助,在此表示我深深地谢意。我的师哥师姐们,像陈虹师姐、姚李英师姐、王旭葆师兄、祁恒师兄等等,对我的课题、生活等很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帮助,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我由衷的谢意。
 
我要感谢我的好朋友,激光院李维博士对我多年的帮助。我们从大学就是要好的朋友,一起经历了很多让人难忘的岁月。他陪我走过我人生中最无助、最绝望的一段时光,给了我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他在科研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对未知理论不断探究的精神令我深深地敬佩,在此对他的帮助表示谢意。
 
不要以为我所写的只是感谢,因为我想说,一个人,不论他做什么,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什么处境,只有当他拥有一颗懂得感谢的心灵时,他才会对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激,才会对身边的人报以感恩,才会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冀。而对于一个研究生,也只有当他懂得这些时,才能有一个清白的良心,懂得团结与协作,明辨已知与未知;才能在有些孤独的、甚至艰难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与此同时,不被一些浮躁的东西诱惑,这些都是我感谢的这些人们交会我的。
 
最后要感谢工大,同时也为自己见证了工大的进步和发展感到荣幸!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87-201398.html

上一篇:二十四
下一篇:那一段往事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