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新媒体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longwelcome 我的新媒体研究资料库

博文

斯巴达的清华与雅典的北大

已有 2998 次阅读 2008-10-25 21:33 |个人分类:清华生活|关键词:学者| 清华, 北大

     清华与北大有什么不同?一个如斯巴达,一个如雅典,这就是不同。到清华来也已经一月有余了,前几天去了一次北大,回来了就一直在想,紧紧挨着的两个学校,为何差别就这么大?
  

      我刚到清华,就发现在紫荆公寓的两栋朝向南面的大楼上挂着醒目的两副标语:一边是“又红又专”一边是

“为祖国健康奋斗五十年”。据说这是当年的校长蒋南翔提出来的,当今的校党委书记现在又拿出来大力提倡。
 
     于是乎清华的学生上课永远准时,几乎不懂得什么叫做缺席。在清华,我早上起来出门,站在丁香园餐厅,

能看见一串串的自行车从那条自紫荆公寓到南门的公路蜂拥而来;晚上吃完饭回宿舍,又能看到一串串自行车从同

一条公路上蜂拥而去。。以至于我每次上下课都会发现,其实骑车还不如走路,人太多,堵得太厉害了。  
 

    于是乎清华的团校是最累人的,我参加团晓校的那几天天天在熬夜。清华的党课是最严肃的,上党课签到制

度很严格,我们一伙人守在门口严防死守,见到随意出门的就会盘查一番

 

     于是乎清华的操场,早上晚上充斥着跑步的人群,有男有女,在操场上做着各种匀速和非匀速运动。
 
 
   于是乎当其它大学里黄昏后到寝室关门前街道上情侣荟萃的时候,在清华同样的时间你连单身的人都很少见

到,大都是一辆自行车呼的一声从旁边就滑了过去,站立在街道边相互喁喁低语的的只有这棵树和那棵树或这棵

树和那盏路灯。

 

     这里我想说的是,由于新建立了文科各学院,再加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加入,清华现在男女比例已经达

到了二比一,比以前好得多了,而且还有旁边的北大、北语、北师诸学校的可以作为战略储备库,其实清华男生

选择还是很丰富的。
 
    而北大,则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在清华你会看到到处整整齐齐,花坛很整齐,草坪很整齐,教学楼前的自行

车也很整齐,就连教学楼栏杆上摆放的盆景都很整齐,被修剪得有棱有角的。在北大,要想找到这种整齐可不容

易。这里很松散,你能看到草坪里面草各种各样都有,一看就知道不是人工种植的,且大都是未经修剪的,长得

自由自在。太极广场上草长到了你蹲里面没人能发现的地步,一过去就会扑棱棱惊起一群麻雀。
 
 
     北大逃课的人多了去了.一师兄以前北大的,老逃课。可是来清华了上课一直很准时,问他,他说习惯变了

。北大里面你能看见各种相对来说比较“奇怪”的人,比如大下午坐在亭子里对着水中浮萍发呆的人。在那个博

物馆旁边的雕塑群里练太极的人。我还看见过一个须发皆白的人在那里走过,不过不是老人,是一个背着书包的

年轻学生。
 

      我老在想,清华实在有斯巴达的风范:拥有一群精英,崇尚强健体魄,注重体育,不仅党委书记曾经有体育

特长,现在也在大力宣传胡凯这样的人,这里的人都精益求精,随时在讲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其他的只

要“听话,出活”就行;这样的校园,这样的环境,自然也就和那个孔武有力,精英主义并一直希望成为希腊城

邦的领袖的国家很像了。而相对于清华,北大更多有雅典的散漫,雅典的自由,雅典的思想多元和雅典的效率低

、反应慢和雅典的软弱。我不能说这两个学校现在哪个更强,我只是说按照一种标准这个更强,按照另一种标准

那个更强。就如斯巴达有温泉关的三百勇士,而雅典也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斯巴达的确再后来打败了雅典,

但是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50万大军再次进攻希腊,斯巴达人为主力的希腊陆军在温泉关阻击波斯陆

军而不幸兵败,但雅典人为主力的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战中却一举击溃波斯海军,使波斯人面临补给被切断的危

险,不得不撤退。雅典如果不是因为西西里而元气大伤,也不会被斯巴达打败的。
  
     当然战争总会是激烈而尖锐的,学校之间则非如此。我上李学勤和汪晖老师的课的时候经常有北大的学生过

来听课,而我们也会不时去北大蹭课。历史上的若干运动,也总是“北大策划,清华出活”。所以把清华和北大

这样类比当然有偏颇之处,然而历史却总会勾起人们的联想和回忆,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些历史现象是有联系的,

而这联系又会勾起我们的忧虑和沉思的时候。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79-203646.html


下一篇:读书笔记: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