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新媒体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longwelcome 我的新媒体研究资料库

博文

读书笔记: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已有 3618 次阅读 2008-10-25 21:35 |个人分类:读书|关键词:学者| 汪晖


    国庆九天,屈指算来,竟只有两天是自己的时间,其余尽皆付诸引来送往、拉帮结伙、游山玩水、胡吃海喝之列了。今天到清华图书馆一游,竟觉倍感亲切,然后又觉惶惑,估计是良心发现了吧。
 
    清华图书馆实在是个好地方,据说老馆门上的铜锈也有一百年了,我实地考证了一下,那门挺新的,估计老门已经被换下来送进博物馆了吧,不过其它里外格局是一点没变。于是我依旧能在停满爬山虎的墙下锁门好自行车,从那道门框老的门扇新的总体来讲半老不新的门前穿进去,然后在电子监控前刷下卡,眼光扫一下那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穿过过道,穿过一大堆面前摆着GRE单词和《高等数学》的人群,走到老馆库存本阅览室,开始翻起架上的新书来。
  
    要说不敬畏也是假的,也许我刚坐下的座位就还留着钱钟书的屁股印;也许我站过的窗前曹禺也站在那里思考过《雷雨》;也许我驻足的书架前朱自清或者闻一多也曾在这里驻足——不过我今天来的时候,它们都不在,所以我仍然可以拣一书找一桌子翘一二郎腿看书的,顺便还可以注意一下右边那扇窗子,有一块玻璃坏了,新的没装上,结果爬山虎的藤爬了进来,郁郁葱葱了半扇窗户。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此行的目的倒不是来参观,主要是来把汪晖课的作业完成了,但是兴头头的跑了来,老馆期刊室却关了门。所以只好去库存室看看了。好在这里居然有很多好书,很多特藏书,而且我一到就看见了汪晖那本《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正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本书很厚,我没办法马上看完,但是先把我想到的东西摘录如下,并兼有备引用之功能:

   “在新文化运动中建立起来并长期流行的旧/新,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落后/进步等二分法的话语模式都建

立在一种能够据以区分它们的新的知识条件之下.如果没有晚清和民国以来在教育和知识谱系方面的深刻变化,我们很难设想这一运动能够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中如此重要的段落."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一版.北京.三联书店.2004.7:1107)

    "科学期刊是晚清社会文化氛围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个氛围的制造者…………但在民国以后,这一知识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伴随着专门性的科学研究体制的形成和教育体制的严格区分,一种新型的社群或共同体出现了.这个共同体以客观的,以探求真理为唯一目的的方式将自身与其他文化之间构筑了两种文化的明确的区分."‘两种文化’的概念意味着一种明确的界限分明的区分:科学期刊所刊登的文章主要是研究或介绍或提出与社会无关的问题。”(同上,1122)
  
  然后他提出了“科学话共语共同体”和“科学家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前者边界远大于后者且发挥着很大作用。这里他说“以《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及其群体为例,他们基本上不属于科学家群体,但其中许多作者都使用‘科学语言’分析社会文化问题,成为不断扩展的现代科学话语共同体的重要部分。实际上,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亚泉杂志》的创办者杜亚泉本人,也是“五四”时期《东方杂志》的主编和东西文化论战的一方代表。   ………胡适、丁文江………的反对者,如梁启超,也不得不使用他们的语言,从而科学话语共同体将科学派及其反对者共同地纳入了科学话语帝国内部。"(同上,1124)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亚泉杂志》的创办者杜亚泉为什么会走向保守主义甚至成为其代表,是后来变向还是一直如此,为什么杜亚泉成了杜亚泉,没有成为梁启超?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思考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79-203647.html

上一篇: 斯巴达的清华与雅典的北大
下一篇:此心安处水立方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