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闻到Nobel的味道(2) 精选

已有 11001 次阅读 2007-5-12 09:51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闻到Nobel的味道(2)

2007.05.12

前一篇《闻到Nobel的味道》,一下子就有了300多次的点击,看来大家的确很感兴趣。而且,其中吴中祥老的好奇心真是让人叹服!连续两次要求给科普一下,也闻闻Nobel的味道。

超越“李约瑟猜想”

中国的年轻人要是都有吴老十分之一的好奇心,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就绝对世界第一了。可惜中国的年轻人居然没有老人好奇心重,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解决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关键,不会比回答所谓的“李约瑟猜想”更容易,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并且最好要力求解决这个问题。

回到北京后很忙,周末还和学生约好一起修改论文,所以这里只能简单地满足一下吴老和大家的好奇心。更多的信息请大家自己去搜寻,或者由那些对分子生物学更了解的人来深入回答更好。

尹翠莹博士的工作

Elsa的全名是Elsa C. Y. Yan,中文名为尹翠莹。1995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于1995-2000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的博士学位。2000-2004在Rockefeller大学和UC Berkeley化学系做博士后,2005-2007在Rockefeller大学做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2007年7月到Yale大学做助理教授。Elsa本科时在香港科大吴奇教授的实验室做过本科研究,受到吴奇教授的很多鼓励。吴奇是我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77级的学长,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了。前天晚上在香港,Elsa、我和吴奇一起晚餐和聊天,受益不少。

Elsa这次报告的题目是Photoactivation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rhodopsin。要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复杂。首先需要明白几个关键词photoactivation,GPCR(G蛋白偶联受体)和rhodopsin的概念。弄明白这些概念并不复杂,只要了解到GPCR膜蛋白是控制细胞信号传导的关键和绝大多数重要药物的标靶,再了解到rhodopsin基本上是目前唯一具有清楚的晶体结构的GPCR膜蛋白,而且是控制视觉过程的关键,就不难明白了解对rhodopsin的光敏化研究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研究这个问题和相关问题的人很多,但对此问题在分子生物学的微观机制上目前为止最好的研究,应该就是Elsa和她在UC Berkeley和Rockefeller大学的合作者们。Elsa进入这个领域的时机很好,因为rhodopsin的X-射线晶体结构在1999年刚解出来,而她的两位博士后导师的研究组正是一直在研究rhodopsin的物理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最前沿的研究组。在两个研究组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又有了rhodopsin的晶体结构细节,很多原来让人puzzle的问题就有了被深入了解和回答的新的机会,两个研究组的相关研究当然也是如虎添翼。当然,即使这样,这个研究也非常地不容易,这正是它为什么难能可贵。

Elsa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搭起了该领域物理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之间的桥梁,回答了不少相关的重要问题,并且为普遍了解的蛋白质功能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Elsa的报告中,我了解到了这个领域的整体进展的前沿的状况,所以我说自己闻到了相关领域的Nobel的味道。当然,整个研究中的哪一个具体的研究内容会被授予Nobel奖,这不是我能够猜测的。该领域的研究者应该比我更有资格回答和预测。

向小女生学习

朱棣文先生在前几年的演讲中,总是在鼓励物理学家进入生命领域。周光召先生也总是讲20世纪重要的生命科学进展是和物理学家的进入直接相关的。在生命科学的分子物学前沿,现在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研究,这就涉及到对生物分子的分子机制的微观化学过程的了解,所以,分子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的进入变得至关重要。有兴趣的可以看我几年前在写过的一个简单评论。(NatureCorrespondence.pdf)

庄小薇和Elsa正是物理学和物理化学进入生命科学最为成功的例子,和大家可以效仿的榜样。值得一提的是,她们两人的博士工作都和我的工作很有关系。所以,让我惭愧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眼光和勇气(或机会)能象她们一样在博士之后进入崭新的领域。好在,知耻而后勇,所以我现在一直在鼓励我的学生要勇敢地进入新的领域,而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两个小女生能够做到的,应该所有人都有可能做到。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庄小薇和Elsa是小女生的。去年在中科院物理所,沈元壤(Ron Y. R. Shen)先生在介绍他自己当年的博士生庄小薇时说到:“Now,this little girl is already the full professor at Harvard.”小薇就抗议道:“Ron, I'm already a 34 year old woman, not a little girl anymore.”所以,在正式场合,还是应该说Professor Zhuang和Professor Yan才对。现在又有一个我们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毕业的小女生吉娜,紧步庄小薇的后尘,在UC Berkeley沈元壤小组获得博士学位后,已经进入了美国NIH的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对她的成功也拭目以待!

我个人认为Elsa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让我喜欢和激动,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的师妹,且博士论文是接着我的研究做的。而是因为她的研究更化学和更物理化学,研究本身非常基本并且在分子层次上更为深入,远远超越了现象学描述的层次。如果研究和描述只是停留在现象学的层次,在科学上终归是不会有很大的重要性。所以,Kelvin爵士早就说过,Unless our knowledge is measured and expressed in numbers, it does not amount to much. (知识除非是被测量和表述成为数字,否则就没有什么重要性。)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包括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管如何,大体来讲Kelvin爵士的话对于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来讲都是对的。因为,和实际测量的准确相符合的知识才可以用来做准确的预见,这正是科学和技术之可靠性和可用性的保证。

两个小女生能够做到的,其实远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因为进入新的研究领域一定要有正确的机会和渠道。小薇和Elsa都是紧紧地抓住了新出现的研究机会和最好的进入渠道,才在这些新的领域和方向上大显身手。如果Elsa的两个博士后研究组没有在相关领域的很厚重的积累,她就算是进入这个领域,她研究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成功。不少人以为进入生命领域就是简单地找到一个生命领域的问题开始研究,那是大谬。国内开展的很多新领域交叉研究,成效有限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基础领域的研究基础和进入新领域的切入点本身就很有局限。有许多人在本领域的训练就不够,进入新领域的起点也不高,做起交叉研究来就像是在建空中楼阁一样,是不足取和不明智的。

又要务本,又要求新,研究者和管理机构如何把握这层微妙,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空谈这些哲学关系每个人都会,但实际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做出了不起的结果,恐怕比登天也容易不了多少吧!

Keep trying!



诺贝尔情结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6-2037.html

上一篇:闻到Nobel的味道
下一篇:闻到Nobel的味道(3)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