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在线:盘点生活 分享经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xzx

博文

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就是不爱国吗?(图)

已有 3232 次阅读 2008-11-10 14:50 |个人分类:社会时评|关键词:学者| 公民, 爱国, 巩俐, 宣誓, 新加坡

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就是不爱国吗?(图)

 

作者:三峡在线

 

几天,关于赵本山移民加拿大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后来被证实是一则假新闻。但是,早前被传巩俐获新加坡公民权,巨星巩俐被传入籍新加坡的新闻在今天被证实。新闻中说:“我们是新加坡公民…”,中国的国际巨星巩俐昨天终于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前天的宏茂桥10巷的德义民众俱乐部在大太阳下格外耀眼,原来国际巨星巩俐驾到,宣誓成为公民。

 

巩俐早前成功申请公民权,原定参加8月23日出席在高等法院举行的公民宣誓仪式,但最后却“玩失踪”,所以一直没领身份证。前日,巩俐终于在德义民众俱乐部,补领身份证、补拿居民证书、补念誓约,终于宣誓成为新加坡人。据知,共有350人昨天分两场,在德义民众俱乐部的礼堂参加新公民宣誓仪式。而在下午1时30分举行的首场仪式出席者名单中,编号第32就出现Mdm Gong Li的英文字母。

 

 

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

 

谁都知道,巩俐曾参加政协会议。而且在三峡在线印象之中,巩俐是两会中当之无愧的“明星”政协委员。而且还首次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虽然当时有网友就此专门撰文认为“俨然一篇小学作文或一个活动倡议书,哪算得上什么提案呐!”于是,巩俐的提案引发了的大讨论,很多网友都在此时提出了一些议案、提案过于牵强、“水分”多的问题,网民期望代表委员们要下真功夫,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下面便是巩俐参加政协会议时的照片:

 

 

去年三月三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张艺谋委员与巩俐委员在会议开始前交谈。8日,她宣誓获得新加坡国籍。中新社发杜洋 摄

 

巩俐,这位中国的电影巨星。可以说她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具关注度的明星之一。包括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的生活,她的电影。毫无疑问,今天,她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这一事件必将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议。

 

在网络中,三峡在线已经注意到很多网友都在说:反对,这是不爱国的表现。而且这样的质疑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几乎占了七成。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支持,说这样巩俐有更好的发展,约占一成。另外大约两成的人表示并不关心。

 

那么,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就真的就是不爱国吗?三峡在线不以为然。

 

事实上,因加入外国国籍而被指为不爱国的案例,巩俐不是第一人。在三峡在线印象之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多数只要是改变了户籍的明星自然就会被很多网友口诛笔伐,甚至被冠上“不爱国”的帽子。最为典型的一个事情就是曾经陈冲被指不爱国。曾经陈冲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支持中国的言论之后反而被国内网友骂,要她脱离了美国国籍再来说爱国。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因为她加入了外国国籍。

 

其实,三峡在线觉得,关于明星的移民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做过多的是非判断。移民与否,这都是他们个人的权利,都应该尊重。很多人的移民并不是因为不爱国就移民,大多数情况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方便一些,对事业发展更加有利一些,这应该是他们移民的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移民群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政治理念的不合而选择移民西方各国的,从最早的投奔海外亲友的移民到留学生移民到现在的技术移民,这样的动机都存在,只是年代越往前,这样的动机越普遍。近五六年来选择移民海外的中国大陆人,考虑得更多的不是政治因素,而是自然环境、工作机会、子女教育、未来发展等等。相信今天的巩俐就是这样的考虑,而并非不爱国。

 

移民后的巩俐肯定不会再是政协委员了,但只要她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同样会有多种渠道表达她的爱国之情。人终归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长了,就会对哪里的一切产生千丝万缕的牵挂。相信巩俐也一样,是中国让她成为了国际巨星。同样,相信她不会忘记培养她的这块土地,还会继续为中国未来的电影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因此,三峡在线觉得,对于今天巩俐的移民,大可不必上纲上线,更没有必要给她扣上一顶“不爱国”的帽子。我以为。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投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290-205067.html

上一篇:三峡在线回复吴宝俊等老师的关注与质疑
下一篇:三峡在线关于博客大赛的最后一次JJYY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