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wang

博文

我在人民大会堂

已有 3019 次阅读 2008-11-25 22:07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社会杂谈|关键词:学者| 人民大会堂, 科学院

        我在北京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8,49场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当时我有幸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报告会。 那天学校派车过去,我上去不一会就睡着了。迷迷忽忽之间,感觉有人拍了我一下,睁眼一看,已经到了天安门广场。车停在人民大会堂前面,下车就到了大门前,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入场了,进大门要验请贴,巨大的石柱,金色的大门,庄严而肃穆,进入大门是宽敞的大厅,要真正进入会场还要经过严格的安检,手机相机有包的都要放到包里,没包的要先放到桌上的盘子里,等进入安检门才能拿到,那两样我都放到了规定的地方,可我进去的时候警报还是在响,一位女安检员拦住我,用探雷器状的圆环在我全身上下探索,探到口袋的时候警报大响,我才想起口袋中的钱包里有宿舍门的一把钥匙,人家问我是什么东西,我拿出来让人家看了这才作罢让我进去。进去之后,一眼望去的是华丽的雕花落地灯和红色的地毯,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来人民大会堂,大家都在大厅里合影留恋,表情兴奋。我也拍了几张,然后就上楼去二层的常委会议厅,大门口围着很多同学在照相,旁边的桌子上放着饮水机,也有人围上去喝水,我也走了过去,发现纸杯子上都印着人民大会堂几个字,有人还开玩笑说这也应该拿回去留个纪念。
        进入会场,首先我就被天花板上的灯饰吸引了,穹隆状的天花板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灯,最中间是一串葡萄状的灯,其余的灯都围着它,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全国人民心向党中央!再一看,宽敞的大厅里已经坐了很多人,中央位置没有坐人的桌子上也已经被人占了位,我只能找侧翼的座位坐了。实木的桌子,舒适的沙发椅,各排之间都有足够的空间方便人进出,我坐在那想象着人大常委会时的情形,仿佛我也成了代表,正在为祖国的命运进行庄严的表决。哈哈,小幻想了一下,不,是憧憬,说不定某一天我就会真正的坐在这里了。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原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教授,以“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在论坛作第48场主题演讲。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常务副院长石耀霖教授主持演讲。石耀霖院士刚开学时给我们上地球动力学的课,后来感觉太难就踢了不选,所以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很熟悉的。他介绍张宏仁教授时说了一长串的头衔和兼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强。张宏仁教授身材高大,儒雅从容,眉宇间充满睿智,他先从什么是地质学讲起,指出,地质学要吸收所有科学发展的成就来充实自身,它不应局限到地球本身,而应扩大到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来解释地球。接下来,他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地球的形成,重点讲述了地质学与大气,特别指出了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问题。张教授向听众展示了处理二氧化碳气体的新思路――将二氧化碳存到地下。并向大家介绍了办法的科学依据:地球以前也有很多二氧化碳,后来由于大量藻类的出现,二氧化碳被固定到了石灰岩中形成了CaCO3,于是专家想出了让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解决办法。张教授还指出,中国人均约占全世界各种资源的1/3。他以水资源为例: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2.5%,而这其中有70%左右是冰川水,30%左右是地下水,仅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淡水在河里。但这个概念常被人们误解,其实这里所指的都是静止水的存储量。我们所用的都是动态储量的水,大部分是通过降雨形成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对水资源不够用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地下水水平面下降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前对水资源的理解,算是增长了点知识。末了,张教授向我们简单谈了一些地质灾害,比如地震、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并通过动画模拟的沙尘暴向人们澄清了对沙尘暴的定义,“沙尘暴其实应叫做尘暴”。最后,张教授以“地质学本身应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一语点题,简洁的话语中诠释了地质学、地质学工作者以及地质学家的使命。其实这场报告给我的感觉是内容比较空泛,大而不精,本意是想涵盖地学各个方面,但时间有限,有好多地方只能一代而过,还有很多地方完全没提,直接跳过,最后还是超过了时间,导致提问的时间减少,只能提两个问题走走形式,这算是一场科普性的知识普及,给地质专业方面的人没有多少价值。
        第一场报告结束,主持人宣布休息10分钟。我们的目光都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位老人,他衣着平常,驻着拐棍,安静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科学与人文论坛的会场。当会议负责人热情地接待并将他引进会场休息室时,我们才意识到这位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老先生,老先生可是国宝级的人物啊,已经85岁高龄了,我们还能亲耳聆听到老先生的教诲,是在难能可贵。 何兆武一直不赞成“中学”、“西学”、“国学”等提法,他认为,学术只有对错、高下之分,没有中西之分。同时,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也绝没有国别之分。这次演讲,何兆武用了“中学西学与现代化”这个题目,就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确定“中学”与“西学”含义的连贯性和断裂性,从而探讨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融和消长,探讨中国的近代化即现代化问题。何兆武认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丰富,并形成了悠久优良的学术基础。但是传统学术也要不断地更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即如对古代典籍更深的阐释,也必须加入新的内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在的时代,我们的思想都接受了很多现代的东西,从这个基点上去去理解古人,当然与古人理解古人有很大的不同。”老先生侃侃而谈,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谈了很多内容,由于我不太感兴趣,所以听得并不认真,但还是对老先生以85岁高龄在这里一个多小时思路清晰,言语有力所感染。完了之后学生提问大谈国学之颓废,谈到了目前学习英语的无奈,正中目前教育的敏感话题,老先生只是说,等我们中国有一天强大了,相信世界也都会来学中文。但愿我们的祖国早一点强大。何老说:“每一代人都会胜过前一代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老先生对我们的年轻一代抱以了很高的期望,要求我们把握好现在自由开放的时代,充分的锻炼培养自己,肩负起未来的重任。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261-206194.html

上一篇:中国·酒泉·金塔2008日全食
下一篇:我的人生笔记——我的大学(8)【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学习秘籍】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