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工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ruehahahuang 塑模模倒炼物物碎千万次 雕心心聚精功功成长久时

博文

[琉璃工房]平衡:女科学家们的人生课题

已有 5541 次阅读 2008-12-14 22:17 |个人分类:心理杂谈|关键词:学者| 研究, 心理

doubanclaim91ecc4eabdad9ada

 

为百姓讲《论语》的女教授于丹,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去另一个所听了一个讲座,是一个长在台湾,到美国念研究生,然后去MIT做博后, 最后在UC Berkeley(美国一所著名高校)拿到终身教职的女教授讲的。她一直以来从事植物与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充满了热情。不过这次讲的与她的专业没啥关系,主要内容是在美国的女性科学家。。

因为我也是一名女性,也处于职业规划起步阶段,很想获得一些建议,所以就去听了。她非常符合我脑中对于女教授的原型模样,看样子50多岁了,但气质极为优雅,戴着一副黑色大框眼镜,说话和蔼可亲,举手投足之间彰显那种内涵非凡又脾气极好的nice风度,没有在商业领域打拼的女强人多多少少都带有的一种咄咄逼人的强势态度,我一看就很喜欢,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亲和力吧。

她这一路走过来,简直是太顺利了!博后结束以后就直接拿到了Berkeley的教授的位置,请注意,是教授哦~~然后大概过了6.7年的时间就拿到了终身教职, 拿到了以后也不着急着生孩子,还一心想着做科研,到年龄大了想有个孩子的时候,就到中国北京来领养了一个孩子,在她看来,领养和自己生的都是一样的。平时的白天,孩子交给别人去带的,她只是下班以后回到家里会有和孩子说话的时间。

这个讲座,她专门讲了在美国的一些女性科学家职业与家庭的情况。教授就是教授,说话完全凭数据。她先给了一个条形图,说明在UC Berkeley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博后,助研,教授各个阶段欧美与亚洲男女两性的比例。在本科生阶段,亚洲女性比例超大,接下去是白人女性,然后才是白人男性,然后才是其他的;研究生阶段,亚洲女性的比例大大下降,白人女性的比例升高,白人男性比例也升高,但还是比白人女性要少些;到了助研和教授阶段,白人男性成为最多的那一类人,白人女性的比例就大大减少了,亚洲女性的比例,数量降为1个(就是她),比例更是小的看都看不见……

接下去她用自己的经验说这些美国本科毕业的亚洲女性都去了哪,一是回家结婚生孩子去了,二是在美国做了药剂师,药剂师的工作上下班都超级准时,下了班就可以回家照顾家庭和孩子,还有就是配镜师,固定的操作与流程,也不会很劳累,收入也不错的一种职业。

然后她又用了一个线性图,来说明在美国拿到职位以后的男性和女性学术成就的大小,可以看到,在拿到职位以后的6-7年里,男性与女性的学术事业都会达到一个高峰,但是这个高峰,男性比女性多了20个百分点!而且在上升过程中,都是男性在一路领先,两条曲线除了在起点有个重叠以外,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叠的地方,男性的那条曲线一直都高于女性的曲线……男性的学术成就总是超越女性,一路领先……

接下去她又用了两个个饼图,来说明在美国拿到职位之时,和拿到终身职位(铁饭碗)之时,男女两性有孩子的比例。在拿到职位之时,女性没有孩子的比例高达71%多;到拿到铁饭碗之时,女性有孩子的比例也有65%多,这两个数字都远远高于同期男性……

再接下来,她用了一个条状图来说明女性与男性需要承担的工作量,可以看到的是,在professional work职业工作量中,女性与男性需要承担的量是相差无几的,而在family work家务活中,女性需要承担的量就比男性多一些,这个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的care giving(照顾孩子)的工作,照顾孩子中,母亲永远是一个任何人无法代替的角色!这也就是说,要发展好自己的事业,女性所付出的努力是双倍的!

我从来都不是女权主义者,不认为女性就应该一定要在社会成就上与男性平起平坐,什么妇女顶上半边天,全都是胡扯……做男人不能为女人顶上整个天,男人还有什么资格配称为一个男人?要女性顶上半边天,当然可以!作为公平与平等,女性就在家庭角色上也只顶半边天,不顶整个天!因为男女两性天生就是不平等的。生儿育女固然是种幸福,可是毕竟是要耗费大量的元气,生下来还不算,孩子在0到3岁是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期间,不能缺少与母亲的沟通。自闭症的孩子有一部分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种病的可疑成因之一就是年幼时期,父母太忙了,太缺乏亲子互动。等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情况就会好一些。

对于要从事科研事业的女性来说,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其实是一生的课题。一般如果不是天才的话,等读到博士毕业就已经28岁了,然后其中一部分还要去做博后,现在的科研要求已经水涨船高了,博后经历慢慢成为好的科研单位的一种招聘的需求,如果再做2-3年的博后,差不多就30岁以后了,而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最佳育龄”,大概是在24-29岁之间,不管是从宝宝先天健康,还是母亲的产后恢复都是非常有利的时期……于是有人问——那如何既配合“最佳育龄”又不影响科研呢?教授的回答是“你可以在读书的时候生孩子啊,其实读书的时候是最轻松的时候啊!”……我快要晕倒了!在高校,还可以这么说,女学生可以被允许休学一年,来生养孩子。可是在科学院系统,如果女学生怀孕的话,是要被老板开除的……而且,谁愿意因为生孩子耽误一年的时间啊……我所知道的朋友们,都是生养孩子再辛苦也要争取按时毕业的主……

如果过了读书的时间,到了做博后的阶段,那日子就更难过了——再nice的老板,也不愿意收一个打算生养孩子的女学生的,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大概有一年的时间,这个学生会很少有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博后可能一共才2年……而且就算以后博后做完可能在国外拿到一个工作人员的位置,也要拼命为争取终身教职做准备,那就又是6-7年的时间……好吧,就算博后做完回国找到一个科研院所的职位,怎么忍心辜负自己受到的这10多年来(从本科开始算起)的科研训练而不努力工作在新单位先站足脚跟?怎么可能先请假生孩子?

这些问题都是这个教授所不了解而且也无法回答的,她没有经历过这些,而且观念也已经和国内传统的思想不相同了。我自己可以接受领养孩子这样的想法,但是人活着总是有其社会网络的,很多压力也是来自于这个网络中其他人的舆论的,其中有很多,都是自己很在乎的人……

科学事业,本来就是一个逆水行舟,不断淘汰的领域,我喜欢它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每一次的工作都不会太有重复的感觉,总会有新的思想要接受,新的技术产生,新的研究出现,永远要学习;而且,如果成为独立研究者的话,还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实践出来,多么美妙!可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可以以金钱为代价,没关系,但如果以家庭为代价,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愿意的……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做科研的聪明人也很多,但这个世界上,会在乎我的人很少,在乎我的又在我的家庭中的人更少,两者权衡,很明显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在哪里……

平衡,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84-206722.html

上一篇:[中场休息]自己跟自己玩感冒
下一篇:[情绪专题系列之十]:喜怒不型于色到底好不好之“冷静”篇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