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术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_good 学术是什么?

博文

学术人的制度8

已有 3106 次阅读 2009-2-3 15:45 |个人分类:学术制度研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术制度, 学术人, 学术的结构

第八章  学术的结构
——从爱因斯坦、华罗庚谈起

爱因斯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华罗庚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数学家。他们之间不管在隶属的学术共同体方面还是在所研究的学术领域方面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学术经历却体现出了某种相似性。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他们曾经远离学术机构,不为人所知,通过相对论、阿贝尔问题的特殊事件,他们的学术生涯发生转折,逐渐在学术共同体中获得权威的地位。他们的学术经历具有传奇的色彩,以至于可以认为是闯入了学术中心。
他们对自己所钟情的领域的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对领域中所关心的问题的思考。这种情感可能受到了各种实际利益的驱动,例如改变现有的恶劣的生存状况,但这种实际利益的考虑如果不是附着在对领域的情感之上,也不能作为一个动力激励他们长期地做着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是学术人对学术产生的学术情感,它学术人在心理层次上同学术产生的关联,它是激励学术人在学术领域中投入时间、金钱以及各种可能抛弃的生活条件,它促使学术人持续不断地向学术领域进行这种投入。在学术具有了职业的特征,成为一个个体可以改变自身社会身份和生活条件的手段和资格时,它就更能吸引大量的社会个体对其产生趋利行为,并且向学术情感转化。爱因斯坦和华罗庚都并非天生是喜爱物理、数学,而是在学校的环境里产生了对某个领域的兴趣,而且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致使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学科领域中保持优势。兴趣以及由于擅长而获得自信、尊重的社会利益将不断地刺激他们获得对物理和数学的情感。
如果缺乏了学术情感,爱因斯坦、华罗庚跟学术中心的联系也可能因为各种事务而中断。他们的学术生涯中,另外一个需要指出的相似特征是在他们远离知识机构的生活中同学术界的联系也不曾不间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写作论文,依靠期刊参与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交流。正是这种期刊式的学术交流,使得他们在论文中表现出来的才能被发现,从而实现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
在爱因斯坦离开大学之后的业余时间里,他保持了对物理学的思考,1900年他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毛细现象的论文,此后又向苏黎世大学提交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1903年成为伯尼尔自然科学家协会会员,1905年又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其中一篇是狭义相对论的奠基之作。它得到了编辑普朗克的推崇,并且因针对该文的讨论使得爱因斯坦不断地获得学术知名度。
同爱因斯坦相似,华罗庚在业余时间同样保持了对数学的思考,而且是在一个缺乏数学讨论的氛围中。他在数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或给编辑部发信,1930年他对五次方程解法的质疑和分析的论文得到了初创的清华数学系熊庆来的认可,并且极力地创造条件使华罗庚能够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中获得教职。
他们的学术生涯同另外一些学术人的学术生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学术人获得各个等级的学位,通过学位的累积证明自身的水平,从而获得居留在知识机构中的资格和学术人的身份。这些学术人的学术生涯保持了学位的递增秩序,由于学术结合在教育制度中,他们的经历是从低端的初等教育一直过渡到高端的高等教育。爱因斯坦获得博士学位是在狭义相对论诞生之后,而且是在其被学术界承认之后的给予的。华罗庚则只有初中学历。

学术中心和学术边缘
爱因斯坦、华罗庚的学术生涯发生转折之后,他们不仅改变了以往与学术领域内知名度高的权威人物隔绝的情形,而且逐渐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们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学术人,而且他们也把一些学术人聚集在他们的周围,构成一个讨论交流的共同体。在知识机构中,他们可以开设讲座,招收研究生。这是学术存在的一种状态:学术中心。爱因斯坦、华罗庚在其学术生涯转折之后,就处于进入学术中心并营造新的学术中心的学术历程中。相对于学术中心,他们在发生转折之前,处于学术的边缘。
学术中心具有明显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把一个学术中心从它的学术背景中区分出来。首先,学术中心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公认的权威人物,现在把他们称为权威学术人,在这些权威学术人周围集聚着其他的学术人,他们以等级和星系型形式组织在一起。其次,学术中心具有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或者研究的范式,并且能够在公共的学术交流中获得承认。第三,学术中心能够集聚经济资源,支付由于人员、交流和传播等所带来的费用。在现代学术制度中,学术中心同知识机构结合在一起,学术具有了职业的特征。扶持学术中心学术中心成为知识机构的追求之一,它影响了学术中心的生成和发展。
学术边缘是相对于学术中心而提出的概念。当学术人或者一种学术领域处于较低的影响力,缺乏当下的学术认同或者仅存在于几个人之间的私人交流,学术人组织形式松散,没有等级化特征等状态中时,我们就说,该学术人或者该学术领域处于学术边缘的状态。显然地,学术主流处于学术中心的状态,非主流乃至末流相对于学术主流来说是学术边缘。同样地,学术主流的学术人处于权威学术人的状态,而非主流的学术人通常是边缘学术人。

表1、学术中心与学术边缘在特征上的比较
学术中心 学术边缘
组织形式 等级、星型 
无等级特征,基于兴趣的
资源(社会、经济、人员数量) 集中,数量大 分散,数量小,
其他方面 处于公共领域 处于私人领域
明显的,具有社会名誉的 潜在性的
学术承认程度高 学术承认程度低

在同一个学术领域内,不管这个领域多么的细微具体,只要它存在学术中心,它就会存在着权威学术人和边缘学术人。在这个领域中,学术人在该领域中的地位是按照等级秩序排列的,权威学术人总是那些对该领域做出被承认的贡献的学术人,他本人以及他的学术——本来是个体性的事物——被作为学术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加以保存、研究。边缘学术人尽管隶属于学术人群体,但他本人以及他的学术并不能享受到同权威学术人一样的学术待遇。那样的情况,只能赋予在权威学术人的社会标识上。
学术中心和学术边缘,权威学术人和边缘学术人,这两对概念概括了学术世界里等级结构的轮廓。一个为学术奋斗的学术人,他的学术经历总是具有这样的倾向:从学术边缘过渡到学术中心,从边缘学术人过渡到权威学术人。作为一个学术人必须在这种流动倾向中不断努力,保持既有的学术地位或争取更高的学术地位。这种努力的表现是:不断地克服各种关卡考试或筛选以及生活的困难,从而塑造或自我激励地产生对领域的情感;不间断地了解领域刊物的动向并积极参与刊物交流、发表论文,识别学术中心人物并且建立关系(信件)。学术中心和权威学术人的身份具有各种优势条件,吸引学术人不断地为得到这两者而努力工作。学术中心和权威学术人身份意味着相对充足的资金,丰富的研究资源,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来自学术界的承认而带来自信心和被尊重的感觉,支配学术的权力,获得其他社会资格的优先性等等。这些优势的条件,既有学术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以及社会方面的,它们是学术世界里的稀缺资源,具有诱使学术人追逐并且珍惜的功能。因此,在学术中心和学术边缘,权威学术人和边缘学术人之间产生的差异,不仅致使学术世界存在等级结构而且还促使在这个学术等级结构中发生学术人的流动。
跃进与序进

跃进和序进是学术人实现从学术边缘到学术中心,从边缘学术人到权威学术人过渡的两种方式。显然,从学术边缘过渡到学术中心与从边缘学术人过渡到权威学术人并不总是一个同一的过程,但是跃进与序进是这个过程中最为概括的两个方式,它们是学术人学术生涯中表现出的过渡线条,各种具体而且细微的方式隐含在这两种方式中。通过这两种粗糙的轮廓性方式,能够为了解和研究更加细微的方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跃进是学术人的某种特征被学术中心的权威学术人捕获,从而产生社会机遇使得学术人能够同学术中心和权威学术人发生关联,通过各种具体的方式进入学术中心,过渡到权威学术人的方式。学术人的特征通常是被学术中心——最重要的是权威学术人——所赏识的特征,一般是学术人的学术见解和因此而表现的学术能力。这种方式以学术交流和学术理解为基础,发生在学术世界内部,缺乏其他社会力量的干涉,因此,可以把这种方式理解为学术世界里纯粹以学术发生等级分化的方式。在现代学术制度中,跃进的方式往往是具有打破常规的特征,例如学术人缺少通常的文凭,缺少学历等,因此,它总是赋予学术人以传奇色彩。爱因斯坦和华罗庚是以这种方式完成向学术中心和权威学术人过渡的重要转折。
现代学术制度把学术等级明晰化,以各种具有差别的社会符号例如教授、讲师等体现学术等级,在不同的等级之间存在着在社会、经济和学术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学术人以及学术中心同现代知识机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入学术中心或者成为学术人的首要标准是进入知识机构,这增加了学位的重要性。学位以等级的形式分布在教育制度中,这种分布致使社会个体在获得教育资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学术的资历。社会个体按照学位等级逐级获得直到进入知识机构获得教职的最低学位就具有了成为一个学术人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个体可以选择获取某些具体的知识机构所颁发的学位,由于学术中心同知识机构结合在一起,学术中心的名誉同知识机构是一体的。通过这种方式,学术人也可以进入学术中心并且具有获取权威学术人的可能性。我们把这种按照学位等级逐步上升而获得各种进入学术中心及过渡到权威学术人的方式称为序进。显然,普朗克以及熊庆来都是使用这种方式的学术人。
在现代学术制度中,序进是主要的方式,它反映了学术制度刚性特征。因此,是否遵循学术制度的刚性是序进和跃进方式之间主要的差异。学术制度的刚性在教育制度中产生了一些最低资格的规定——例如对外语的要求,对各科最低分数的要求,不能偏科的要求——这些规定构成了类似关卡的约束机制,它对教育制度中的个体实施筛选,其标准并不是仅仅针对学术发展,因此,通过这些筛选机制并不能保证所有适合学术的社会个体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于是,注定有一些具有学术潜力的学术不能通过序进的方式进入到学术中心,这些不能通过的学术人就不得不采用跃进的方式实现他们对于学术所给予的情感。教育制度鼓励学术人使用序进的方式逐步进入学术中心,并且它倾向于使学术人遵循既有学术。这主要是因为,学术序进中的约束机制同既定的学术中心存在直接的关系,它对任何新的学术分支采取了审判的态势。如同宗教对于科学的审判一样,它将影响到新的学术分支尤其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学术分支获取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教育制度中,存在一些政策鼓励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获得类似跃进的机会,例如本科水平的直博政策,它同样是鼓励那些在既定学术领域中遵循范式的发展。
在学术世界中,“马太效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是指那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学科、学校,在发展中积累的资源越来越丰富,相反,那些努力争取资源的学科、学校却越来越没有资源。朱丽曼在其针对诺贝尔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诺贝尔奖中的马太现象。研究发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之间,具有大量的师生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有可能训练出诺贝尔奖的下一个获得者。原因可能是拥有良好的研究资源,能够预测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等等。但从现在所讨论的角度看,这种效应只是学术等级制度的产物。学术中心倾向于保持它本身的学术地位,因此各种有助于这个目标的手段都有可能被使用。优势的资源和学术世界中主流的学术问题结合形成的学术中心,使其在解决问题,生产学术方面不仅具有速度上的优势,而且具有选择哪些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的影响力。同这些学术中心发生关系,甚至是跟随其中的权威学术人都将为学术人带来不止是学术方面的利益,他将在研究手段和问题上占有优势。这样构成的循环表现为“马太效应”,它强化了学术的等级分化程度。
具有被承认的学术成果是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权威的充要条件,这既适用于跃进方式也适用于序进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能够影响等级过渡的条件,权威人物的认可所带来的学术机遇,学术人的学术成果的承认难度等都可能影响过渡。在爱因斯坦的学术生涯中,如果缺少了普朗克的赞赏和推广,相对论也不能够迅速地传播,而相对论本身具有的理论猜测性,缺少实验数据的证实的情况也致使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不被完全承认。对这些条件的分析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学术中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否是有助于学术的发展的,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竞争的学术世界

通过爱因斯坦、华罗庚的个人学术生涯,我们解读到学术世界中学术中心和学术边缘,权威学术人和边缘学术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它造成学术人从学术边缘到学术中心的流动,从边缘学术人转变为权威学术人的过渡,跃进与序进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两种方式。然而学术中心以及权威学术人总是学术世界中具有稀缺性的学术资源——虽然在不同的情况下,竞争的强度不同——指向它的流动过程必然地是一个竞争的过程。
尽管学术成果在跃进和序进方式中都同等重要,但序进的方式更贴近现代学术制度的等级分化特征。在序进方式中,不断地获取学位资格构成了学位资格的积累,它对于每一个参与教育制度的个体来说,都是能够获得的最基本的积累。它并不足以构成在学术人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在现实中,面对大量意图进入学术中心的学术人是无法从这些积累的资格中得到谁更适合的结论。学术制度在两个方向上促成资格的分化,使得辨别不同,区分优劣的条件成为现实:在纵向上,学术等级不断地延伸,它促使学位资格不断地细化,区分更多的标准,在横向上,它在促使学位资格分化的同时,也制造其他与学术相关的资格,例如奖励资格,学校学术水平的排名,各学校同一专业学术水平的排名。这些方面的组合构成了在不同学术人个体之间的可以区分的条件,详细考察各水平大学在聘用学术人的时候所设定的聘用标准,就可以看到这些条件所起到的区分作用。在序进方式中,依赖教育制度,学术人需要不断地获得最佳的组合,才能使得自身获得更大的优势进入到理想中的学术中心。因此,序进即是学术竞争的反映,也是学术竞争的结果。而跃进的方式缺少各种资格的积累,它使得学术成果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实现跃进的学术人,一般都具有巨大的学术成果。
学术奖励形成一种鼓励学术竞争的力量。针对不同学术水平,年龄,学术成果的水平或类别,荣誉性质等特征,学术奖励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分化局面。细化并具有针对性的学术奖励使得奖励本身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限定性。一些学术奖励积累了荣誉,变得更加重要。在学术奖励之间,形成了相对的重要等级。例如,诺贝尔奖对该奖项所涉及领域的学术人来说是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奖项虽然也涉及同样的领域,但其影响力却相对较低。在每一个具体的奖项中,都包含两个因素:奖励的期望和奖励的等级。奖励的期望规定了奖励授予哪些人,哪些领域等条件,而奖励的等级把奖励划分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等级形式,一些奖项并没有明显的设计这种等级形式,但任何奖励都可以吸引远大于得奖人数的个体参与,这实际上已经在获奖和不获奖之间制造了等级形式。诺贝尔奖没有明显的等级形式,但它的运作同样产生了第四十一席现象。等级形式并不一定是明显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奖项中构成了参与奖励的学术人个体之间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奖励的初衷总是希望人们表现出奖励所期望的行为或状态,学术奖励中同样地包含着对学术人的期望。通过奖励等级吸引学术人自律地产生奖励期望中所规定的行为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术人彼此之间相互竞争。
不管是中国的学术界还是西方的学术界,学术奖励都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产生的新事物。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人的自律性行为与早期学术奖励对这种生产学术的鼓励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现代学术制度中,学术奖励依然在维持着这种鼓励。学术奖励不仅促成学术生产成为学术人的主要行为之一,而且通过它的鼓励,在生产学术上,学术人之间展开竞争。竞争成为现代学术制度的特征之一,它使得现代学术制度不断地抛弃陈旧的知识,刺激新知识的生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1721-212756.html

上一篇:学术人的制度7
下一篇:念奴娇·读史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