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西方媒体的偏见与北京奥运及其它

已有 8461 次阅读 2008-4-11 10:46 |个人分类:大众评论|关键词:学者

西方媒体的偏见与北京奥运及其它

2008.04.11

近来忙着加班加点修改论文,伦敦、巴黎和旧金山热热闹闹的奥运火炬接力的新闻也没有仔细看,只是知道真的很热闹。今天一早看了看国内的报道和国外的相关报道,比较一下觉得西方主要媒体在奥运这件事情上的确表现出了不小的偏见。所以忍不住写上几句。

自己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好些年,回国后也时不常到世界各地访问和开会,算是对国外和国内都比较了解。总的来说,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并不反对北京奥运,当然要有多支持也谈不上。奥运火炬接力中出现的这些冲突完全不是什么大事,民众只要有机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不用那么生气。

北京办奥运和科学网写博客

北京奥运被世界接受的状况,或许可以与我在科学网开的这个博客作一个类比。

北京办奥运,是给世界一个认识中国和发展与中国交流的机会,是中国发展和融入世界过程中的一个事件。我在科学网写博客,既不是我的专职工作,也不是我的主业,只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能够起到一定的影响的作用,不过在我看来并不是关键性的作用。

说老实话,我的博客写砸了,不算是件什么事儿,至少不会影响我的饭碗。同样,北京奥运办砸了,也不是什么事儿,中国人民照样要继续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

历届奥运麻烦事儿多了去了

不信就去看看历届奥运。

远的不用说,1980年莫斯科奥运,有六十多个国家抵制,美国没参加,中国大陆放弃了1949年以后第一次参加奥运的机会,也没去。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也有一二十个国家抵制,苏修没去,中国人反而大放异彩。2008这次奥运会,虽然出现各种各样问题,但保管是奥运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和最热闹的一次。我国大多数人民热情很高,一心要把它办好,哪像其他国家,并不是太多人关心。

1996年那次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当时在纽约,感觉好像就没有发生一样。大多数人记得住它,恐怕还是因为情件发生的美国自己的恐怖分子制造的爆炸案。所以,就算奥运出现了爆炸案,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现在唯一的担心是,当2008年中国人民在北京办完奥运之后对奥运会不再那么热心之后,奥运会恐怕再也不会这么热闹了。

反对者和偏见

回过头来说说那些奥运反对者和西方的偏见。

大家都知道,我的这个博客有人爱看,有人不爱看,绝大多数人其实是从不关心。有的人爱看,时不常鼓励一下,自己心里热乎乎的,也成为写下去的一个动力。不过时间久了,支持的人也会说:呃,最近怎么越写越没东西了。不爱看的人,有的干脆就不再看了。有的实在气不过我再这里出风头,还会像那些比较极端的藏独人士一样来踢馆,甚至也有人前来造谣和进行攻击。一开始不明就里的人还真以为是那么回事,不过久而久之也知道那些反对意见或者个人攻击并非都有道理,也应该区别对待。支持和反对的结果是我这个博客居然在科学网上保持点击率最高。这段时间来反对的人不如以前多了,弄得我自己都有些不自在,担心点击率下降。

奥运会也同样是有人爱看,有人不爱看。估计特别热心,特别反对和不怎么关心的人数比例和我的博客的相关分布差不多。全世界大多数人一定不会认为北京奥运是件坏事,大多数人在涉及到的时候,都会表示出一定的关心和热情,其实这就够了。既然已经承诺要办奥运,当然是要努力把它办好,但是最好是要保持和我写博客一样的心态,就算会有一些问题,有一些人借机表达不满,事情也会照样会万事大吉。和写博客一样,你越是认真跟人较劲,自己会越觉得精疲力尽,防不胜防,然后还有人看你的笑话。

当偏见遇到偏见

没有偏见的人简直就不是人。任何人都有偏见,西方也不例外。前几天我的学生在小组会上说西方媒体在这个事情上双重标准。我就问他们:难道世界上还有人从来不双重标准吗?

我们对西方也常常是双重标准,个人就不说了,媒体也一样经常“妖魔化”他们。西方人也是经常为此气不打一处来。谁对谁错,其实多数时候都是鸡同鸭讲。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少数时候是谈不拢就冲突一下,大多数时候是agree on disagree,求同存异。因为饭还是要吃,觉好要睡,生活还是要过。

最好是大家都有机会比较充分地了解各方的偏见。小的偏见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谁也不会花那么多功夫去较真。严重的偏见,有了解的机会,就有说明、反驳甚至采取行动的可能。

比如,如果最近大家根本没机会了解西方媒体上关于西藏和奥运的一些报道,以及发生的事情,大家会更积极的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吗?这次网友自发找出西方主要媒体关于西藏报道的那些张冠李戴的错误的事情,很说明些问题。西方媒体中经常出现很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错误报道,因为反正没有几个外国人知道,知道了也没有多少机会去辩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犯同一错误的习惯。

这和国内的媒体其实是一模一样。国内关于国外的报道,实话实说,其实错误比西方媒体还多,外国愤青照样会抗议中国媒体对他们进行“妖魔化”。在他们那里愤青也不是主流,而且他们大多数人也搞不清中国媒体上说了些什么,所以抗议也只是偶而为之。

相互“妖魔化”的例子

文化中存在一般的偏见也就算了,可是很多时候完全是相互的“妖魔化”。冷战时期的极端情形不用说,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形实际上仍然难以消除。

我在纽约上学时有一件事让我对中国和西方之间相互“妖魔化”感受颇深。当时有一个在美国申请“政治避难”的中国人,她指责中国的福利院中虐待儿童,侵犯人权,并且说中国政府很有责任,当时美国的新闻媒体也颇有报道。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尽管有一些福利院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或许应该做更多的事去监管和提供更多的帮助。或许当事人因为对福利院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意见,受到一些压制,也未必不可能。但是要说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不尊重人权,并声称自己因揭露此事被“政治迫害”,应该说是夸大事实和混淆是非。大概她不上纲上线,要申请“政治避难”,也不符合条件。

当时媒体的那些报道,大概也是带着些偏见。1990年代初,中国政府的形象在美国民间的确很不好,“妖魔化”中国政府是一件政治上保险的事情。总之,当时有这么件事情,一如既往地国内的新闻发言人好像也有愤慨地予以驳斥。

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纽约的华语电视上偶然看到一部1980年代大陆拍的揭露解放前上海修道院育婴堂中修女虐待儿童的电影。我不了解放前上海的育婴堂,所以我也不能肯定那里的生活是不是一定那么悲惨,或者究竟原因如何。不过我觉得把解放前的教会育婴堂和帝国主义传教士的虚伪和险恶用心联系在一起,应该也属于是一种“妖魔化”。

两件关于儿童福利的事情不放在一起对比,问题不大。可是我正好在同一时间看到,我当时的感觉是这种相互的妖魔化非常荒唐,而且可怕。

偏见的消除

偏见的消除,是让它们有机会被更多地人看到、听到和了解到。中国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所以我给我的学生们的建议是不要对偏见大惊小怪。既然偏见天天有,自己又觉得是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如何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它的存在,着急和生气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济于事。

很多时候人们具有的偏见是来源于社会中习以为常和不加批判的“常识”。人们常常为自己觉得正确但其实不可靠的常识进行辩护,事实上不过是为偏见进行辩护。

如果政府能够允许老百姓更多地了解西方的偏见,恐怕会有更多的老百姓在更多事情上站出来为政府进行辩护。即使这种辩护可能出于某种偏见,也比政府自己去和外国的媒体和NGO周旋效果要好得多。越是不让老百姓知道西方的“偏见”,老百姓往往会越认为政府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藏着掖着。政府最好能够从最近西藏和奥运火炬的事情中了解到人民的基本态度和立场,让他们逐渐去成为消除文化和社会偏见的主要力量。

不过我也领会政府和官员们的难处,因为老百姓主要还是更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政府和官员们不是不知道老百姓在国际事务和国家统一这些问题上会更多地站在自己一边,但他们主要担心的还是老百姓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发表太多的意见,到时候每天的工作不好做。有人说民主自由是个好东西,其实民主自由是双韧剑。既然搞不清双韧剑会砍向哪边,所以干脆就把它收藏起来,偶而拿出来让大家过过瘾,也表明我们不是没有这个东西。这是最理性的做法,也最安全,只有最聪明的统治者才把握得好。另一方面,聪明的人民也都知道民主和自由的限度,只追求有限度的民主和自由,不把它当作动不动就威胁统治者的手段。因为很多时候把握不住就乐极生悲,从本来有限的民主自由走向更有限的民主自由,在对民主没有经验的地方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这样例子。

支持奥运的灵丹妙药

我觉得,对奥运的真正支持是让奥运回归它本来的价值,不要把它和中华民族的崛起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相信,因为是13亿人在办,这一届奥运一定是有史以来最热闹和最成功的一次,而且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大家一开始就以平常心待之,就会更好。

别有用心的人,时刻都有。他们能够利用的,也唯有偏见这个东西。西方媒体的偏见,最见不得的就是中国人民的阳光。当偏见遇到偏见而没有走上极端,就有了调和和中庸的机会,这样我们也能够秉持更少的偏见,别有用心的偏见也无从发挥多大的作用。

那些对北京奥运的杯葛和抵制,我看来其实是小题大做。不过小题大作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也给中国老百姓显示自己对北京奥运的支持态度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有了表达意见的机会,坏事变成好事。全世界都看见了支持藏独人士的阵容,估计会更不把他们当回事。藏独本来是靠神秘吸引人的东西,走上街头之后就必然沦落为西方社会的一般民间反对力量,没有什么好担心。

北京奥运其实带给了中国人民消除自己和别人偏见的机会,这应该是比从比赛中多拿几块金牌更重要的收获。老实说,我从自己的博客中收获的也是这些。

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是为中庸之道。此为应付偏见之灵丹妙药,切记!切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6-21319.html

上一篇:和谐光谱学的诞生
下一篇:导师和学生的问题有点乱

0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