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zz193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zz1937

博文

满怀热情 实事求是 普及生态科学

已有 4489 次阅读 2009-2-7 09:2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生态与环境科普,对我国来说十分重要 ,因为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即我们经济的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现在,生态与环境问题引起我们社会许多人的关注。

1.          生态科学科普决策层更重要

就科普的对象而言,对青少年的科普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可以促进人才早期的智力开发,使他们比较早的了解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我们国家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如何防治这些生态与环境问题。因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我们国家的未来。但是对生态与环境科普而言,对决策层的科普,有时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对我们国家而言,一些违背生态规律的决策,常由决策者决定。而他们不确当的决定,违背生态规律的决定,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更重要。植树造林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植树造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范围的推广,不仅不能绿化祖国,而且可能带来诸多生态与环境问题,比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还有可能引起沙漠化的发展。有人对巴丹吉林沙漠造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无林地区,0-20cm的贮水量为85-92mm,而造林7年以后,密度达到3105/ hm2 ,其贮水量只有34-41mm。再如对城市绿化问题,乔灌草结合,应是一个原则,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的城市走了一条砍树种草。而后拔草种树的道路。甚至有的城市机械的规定树与草比例73或者以树为主。这都是违背生态规律,而这主要是由决策层决定的。再如北方某些城市草坪建设,也经历了暖季型草坪草为主到冷季型草坪草为主再到否定冷季型草坪草的过程。事实上在我国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冷季型草坪草大面积建植,确实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暖季型草坪草在节约水资源,耐粗放管理方面确实很有优越性。但是由于暖季型草坪草返青晚,枯黄早,绿期短,要四季常青不可能。而大面积种植冷季型草坪草又带来投入多、管理困难的问题,因此一些城市出现拔草种树的问题,其实这样做,长远效果如何也很值得研究。因此在这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对水分的消耗,森林对区域水平衡的影响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2.做好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和良心

在我们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中间,热心科普的人为数甚少,这里面有观念问题,也有机制问题。在我们中间,不少人认为科普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没有什么了不起。认为是科研搞不下去的人才去搞科普,认为科普工作没有什么创新。写不出“SCI”的文章。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我们许多科研、教学单位,评职称,发奖金,全凭“SCI”一把尺子。没有“SCI”文章,一切免谈。有了“SCI”文章,一切好办。科普的文章再好,科普的成绩再大也是雕虫小技。正因为如此,科普也就很难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注意。事实上,科普,他首先是科学家的责任,其次他也是“一项创新性特征的社会活动”。科学家的科普责任不仅是从科学发展中考察得出的结论,而且他们认为科普与科技创新对科学家来说是同等重要的职业内容。正如高士其所说“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家。”。至于科普中有没有创新,回答是肯定的。没有亲身参加科普活动的人,是很难理解科普这一挑战性与创新性活动的内容。也很难理解科普这一创新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对公众进行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科普,其最大特点是综合性集成性的创新。是在对具体条件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把科学组织、技术措施、社会经验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一个科学再探索、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科普的创新,那是在专业创新基础上多学科的结合、发展与创新。这种多学科的结合,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结合,也体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技术部门之间的结合。

科普是一项创新性特征的社会活动,已得到人们的共识,正因为如此,科普成果被纳入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体系中来。.2004年12月27,科技部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规定将科普工作成果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型奖励范围。这对于增强全社会对科普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其实,从科普发展的历史看,许多科学家都很重视和亲身参予科普活动中来,而且做出了重大成就。

 

3.生态科学科普“度”很重要

我是从事草原生态科学研究的,也多年做一些生态与环境方面的科普工作。在多年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科普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普及生态科学需要热情,也需要把握“度”。自然科学讲求“度”,生态科学讲求“平衡”,讲求“关系”。普及生态科学不仅要普及一般生态知识,而且要普及“度”,普及“平衡”,普及“关系”。所谓普及“度”就是要告诉人们许多东西正确与否,都要讲究合适的量,在一定的数量以内,有可能是正确的,而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界限,就可能变成错误。人们不能缺锌,但过量的锌就可能中毒。所谓平衡,就是说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要讲平衡,如果不平衡,就可能引起退化,甚至可能破坏、和崩溃。而所谓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的基本机能单位。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都可以与其周围的环境构成大小不等的生态系统。在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类型的结构、有不同的形式的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我们面临的复杂世界,是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构成。我们也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间,我们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我们人类要想生活稳定,创造一个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现代沙尘暴的发生,人们常归咎于恶劣的天气,归咎于大气环境过程所造就的风暴,而这远远不够。事实上,现代沙尘的来源与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有关。沙尘,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主要来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来源于荒漠与草原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状态下,组成和结构简单、生产力很低,要想开发利用,保持其平衡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在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内,我们长期以来,物质输出很多,输入很少,输出输入不平衡,导致生态系统不平衡,生态系统退化以致局部生态系统崩溃。我们曾对半干旱草原地区的一个牧场生态系统作过估算,在这个面积为550万亩的牧场内,27年间,向国家出售牛1.5万头,4.3万匹,34万只,羊毛43990,68220,由此而输出的氮素达15728,折合硫酸铵78644吨。而要维持这个系统的氮素平衡,就要输入相应的氮素.但几十年间,很少使用肥料,其结果是这一平衡被破坏.开始这种矛盾不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牧场系统的氮素赤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氮素的赤字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变得贫瘠,有机质下降,因有机质而形成的水稳性团粒结构被破坏,加之植被退化,在恶劣的天气下,为沙尘暴形成提供的沙源成为可能。

生态科学科普还要讲求“关系”,所谓讲求关系,实际上就是要讲事物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不同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不同层面上相互联系的。比如我们北京现在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可吸入颗粒污染。这可吸收颗粒物污染与我们门口树坑有关系吗?我们大家可能对门口的树坑已都习以为常了,可是北京地区有几百万株树,也就有数百平方米的树坑,这些树坑的现状如何?它与造成空气污染的可吸收颗粒物有关系吗?如果有,我们该如何办呢?再如我们城市要搞绿化,而且要快速绿化,要让树一下子长高长粗长大,要搞“大树进城”,可是这“大树进城”与千里之外的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有关系吗?再比如,北京的可吸收颗粒污染与千里之外的牧区开垦,草原过牧有关系吗?总之,普及生态科学,就是要普及这“关系”,普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普及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间的规律。作为生态科学家普及生态与环境科学要满腔热情,但又要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也非易事。因为生态科学家也是普通人,对他们同样有许多诱惑,要受许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家的良心。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450-213332.html

上一篇:增强保护区科普与监测能力,提高保护区科技水平
下一篇:发展草原地区旅游 推动牧区经济发展

1 宁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