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演变 精选

已有 7518 次阅读 2009-2-15 00:20 |个人分类:学术期刊|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术期刊, 传播模式, 知识传播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演变
 
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提出了早期传播的口语化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也称为5W模式)。米夏艾尔·比勒(1980)称赞这种模式第一次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元素。赖利夫妇认为这个模式特别有助于用来组织和规范关于传播问题的讨论。其不足是仅仅把传播过程看作一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过程,忽视了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二是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三是没有注意到“效果”是时有时无的,作为五大要素值得商榷;四是没有看到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它似乎暗示着一组有目的的讯息的存在。后来,布雷多克(1958)在《“拉斯韦尔模式”的扩展》中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况下”(in what situation)和“为了什么目的”(for what purpose),这个模式通常称为“七W模式”。时至今日,此模式仍是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方法。(黄晓钟等.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3-85
 
  参考拉斯韦尔模式,我觉得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模式一和模式二
 
 
图1学术期刊传播模式一
 
 
图2学术期刊传播模式二
 
模式一是最基本,最传统的知识由作者群向读者群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群以手写或者计算机打印后将自己的论文经邮局传递到编辑部,编辑部初步审核后将一些符合要求稿件通过邮局再传递给审稿人,审稿人审稿完成后将稿件再通过邮局返回给编辑部。编辑部工作人员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一方面确定用稿还是退稿,再经邮局将结果反映给作者。如果稿件录用,则编辑部根据组稿情况将一批确定同期出版的稿件经校对等程序后最后定版,并把结果发到印刷厂印刷,然后将印刷完毕的学术期刊通过其专门的销售渠道或是邮局把学术期刊寄给作者和读者群。
 
在这种模式的传播过程中,纸质的论文和学术期刊都要经过邮局作为中介来实现传播,由于邮局的工作特点,稿件和学术期刊很多时间花费在“路上”。再加上其它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一篇文章从最初投稿到最终学术期刊的出版,所需要的周期很长。有些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当读者看到时可能是半年或更长时间前的研究成果。这种模式受各个环节工作效率的限制非常明显,知识传播速度很慢。如果用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去评价一篇文章时,被引高峰期通过是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
 
模式二与模式一相比,学术期刊的传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图书馆。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学术期刊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形成文摘、索引等二次、三次文献,加快用户从学术期刊中搜索所需信息的效率。同时,图书馆一般都是集中采购,可以让用户花很少的费用或不花费用就能够看到更多的学术期刊,从而降低了用户利用学术期刊的成本。
 
模式二相比模式一而言,有一些新的不足之处。从传播的过程来看,它比模式一多了一个环节,所以学术期刊被用户利用所需时间比模式一更长。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时间上有一定局限,他们不可能提供24小时的服务。用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学术期刊成本和数量日益增加、图书馆费用有限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用户的需求常常无法达到满足。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两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制约着知识的快速传播,学术期刊传播的知识会显得非常陈旧,它传播知识的功能会不断减弱,学术期刊的生存越来越难。
 
二、模式三
 
 
图3学术期刊传播模式三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学术期刊传播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模式三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多了两个重要的要素,互联网和数据库服务商(如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互联网的出现和相关技术的成熟,使知识从作者群向读者群传播的速度加快。模式三当中,论文的数字化内容在作者群、编辑部、审稿人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审稿系统快速传递到编辑部。这种情况下邮局的功能在弱化,但不会消失,如一些编辑部样刊出来之后要把它通过邮局以纸质的形式传递给作者,作者确认或修改后再通过邮局传递给编辑部。同时,图书馆、读者群、数据库服务商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论文数字化信息的传播。有些学术期刊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将出版的纸学术期刊的基本信息(作者信息、每期出版的文章、论文摘要、甚至一些过期的论文全文)通过网络传递给读者。
 
模式三中更重要的是数据库服务商的出现。他们通过与学术期刊签订协议,以更加专业的方式将学术期刊上刊载的论文的基本信息和全文内容数字化之后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它们通过利用海量的数据和各种新型的信息处理方法将数据加工处理,它以一种信息集成的理念反映出论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如中国知网的数字出版平台整合了多种学术资源,提供数字检索、图像检索等服务。
 
虽然模式三现在成为主流,但它也有一些不足。首先,数据库服务商是以企业的形式在运行,这样会导致用户在信息获取上存在一些障碍。如一个高校图书馆所能购买的数据库是有限的,对于那些图书馆不能购买的资源无法利用。虽然他们提供知识检索卡等形式满足一些个人用户的需求,但毕竟会增加用户获得资源的成本。其次,国内现有的数据库商提供的资源要比纸质版的内容有一定的后期,这样实际上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拉长了一些论文内容传播的周期。第三,数据库服务商收录的学术期刊数量上存在差异,它们不可能将全国所有的学术期刊都收录进来。这样,实际上它们所能提供的内容是不完全的。在“二八理论”的解释下,这种模式是可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但如果从“长尾理论”的角度看,它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第四,不同数据库服务商有时为用户提供的是相同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是数据库服务之间有重复劳动,另外对于数据库的购买者来讲,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一个图书馆同时购买了同方和万方两家服务商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但实际上存在数据冗余问题。第五,数据库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常常是捆绑销售,如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有一些内容可能只是个别人在用,大部内容可能。这就象有时图书馆买了很多书,有些可能从购入到最终剔除,没有人去看,它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
 
 
三、模式四
 
图4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四
 
考虑前面三种模式的不足,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我想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的第四种模式,如图4所示。
 
模式四中的学术论文中心是一个虚拟中心,接受作者群数字化稿件的物理设备可以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在北京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实行集中管理,分布存储的方式。分布存储地相当于是一个个分中心,而分中心是以学科来划分,划分的依据一方面考虑当地高校、科研、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整合当地最强有力的各种资源。现在这种分布在高校、科研系统等部门的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重新整合一部分,另外从外部吸引一些专业人员加盟,以类企业化的方式运作,形成一个知识生产的产业。所谓类企业是指运行模式借鉴企业的模式,但是由于它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无偿利用作者群最原始文章的知识平台,因此政府要以固定拨款的方式来定期为中心提供部分资金。
 
中心的原材料来自于作者群的数字化稿件,企业员工将稿件进行加工,形成不同的产品,如可以象现在学术期刊一样,每个定期将一些高质量的稿件由数字化形式变成纸质的形式出版;也可以为一些传统运行模式的编辑部提供他们想要的一些稿件;也可以为数据库服务商提供一些有偿数据包供其深层次加工。
 
  
 
第四种模式的优点
 
1.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上图4可以看出,作者群的成果通过一个学术论文中心的平台直接传播给读者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这种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就象一篇博客,发表后的几秒种就可以被读者看到。这种速度是其它几种模式无法比拟的。
 
2.缩短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学术期刊的出版一方面可以通过前面三种方式来运作,同时也可以直接从学术论文中心选择出适合自己刊物的文章,与作者联系后按传统方式出版。第四种模式不会导致学术期刊的消亡,就象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期刊和报纸。而恰恰为学术期刊获得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组稿、出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因为用户的需求和作者发文的出发点是是千差万别的,总会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3.节约成本,节约资源。在作者群当中,有一部分领域的领军人物,职称发文等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第四种模式来将自己的成果通过网络更快更广的传播。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经费更多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而不用过多支付版面费。现在的版面费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小型的科研项目的经费甚至不够支付版面费。另外,那些在校求学的学生、经济不太宽裕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将自己的成果推出。当然,这种模式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现行科研考核制度创造性的改革。第四种模式通常会使现有的不少学术期刊在印刷的数量上减少,这样纸张消耗会减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约对森林的需求,进而节约人类并不宽裕的各种资源。
 
4.实现按需出版。现有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是以编辑部为中心,以综合性和某专业领域的成果的集成出版。在利用学术期刊过程中,一个特定的用户需求(如我想阅读一定时间范围内国内知识管理领域有相关期刊论文)的满足可能分布在许多学术期刊。用户如果想获得所需文献纸质形式的内容,要么是把这些文章复印,或是从数据库中下载后打印,或者是两种途径的结合。而在第四种模式情况下,用户通过学术论文中心按主题、作者、单位、地域等某一方面来以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形式出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出版。
 
5.使作者论文篇幅不再太受局限。由于现行学术期刊创办、管理等相关制度,一本学术期刊的页码是不能由期刊编辑自行来控制的,这样无形中人为地造成了一种资源短缺的状况。一本期刊,尤其是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能够容纳的学术论文非常有限。在网络平台下,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存储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在网络空间中存储大量数字信息是完全可能的。
 
6.论文内容表达上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现在的学术期刊在知识的表达上虽然有了文字、图表、图像等形式,但是如果采取第四种模式,那么一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声音、视频等更有利于人们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从BBS、Blog到播客,我们可以感受到,技术不再上障碍。
 
7.扩大传播范围,获取知识优先权。第四种模式中的学术论文中心是完全开放的,它上面的内容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只要能够登录互联网,就能够看到作者的成果。
 
8.提高论文质量。论文的质量是学术期刊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在现在科学知识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的背景下,一个的能力很难去掌握所在领域全部的知识。即使是领域的专家,也只是术业有专攻。在第四种模式下,作者的成果一经推出,就可以被学术同行所了解并做出评论,就象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对它的看法。这样,学术论文的审稿人不再局限于编辑所能聘请的专家。现在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审稿队伍,但他们一般都有非常重的教学、科研人物,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审读稿件。还有一点就是,当一个作者有勇气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成果推出时,他自身会注意质量。因为网络上的读者是成千上万的,不象现在一些学术期刊,发行量很少,有时还让数据服务商收录,那怕质量较差,也不会有太多人去关注。
 
9.有利于形成学术规范。第四种模式的学术论文中心通过是按学科来组织学术论文的,这样统一通过软件处理后可以保证学术论文在形式上的规范,如参考文献的格式、作者相关信息的著录、关键词的选择等规范都可以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实现一种统一。这种统一对以学术论文为基础开发的索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等有一个更好的质量基础。因为打开一些学术期刊,单从参考文献著录上看,著录形式上就各不相同。这不利于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开发。
 
10.减少重复劳动,有利于创新。我国有七八千种学术期刊,当利用CNKI、万方等数据提供商进行检索时,我们会发现期刊论文从题目到内容,有不少是重复的。第四种模式是一种集中管理的模式,他可以让作者及时了解自己选题相关的内容,避免重复劳动,另外由于学术论文中心的数据与现在各种信息来源相比是最丰富的。
 
11.避免一稿多投与一稿多发。一稿多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发文的迫切性与现在学术期刊审稿周期过长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一种现象。在高校和科研部门,每年会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而发文是重要的指标,很自然会导致一稿多投的发生。而一稿多投是期刊编辑部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它会造成审稿人资源和编辑部资源的浪费。一稿多发是违反学术道德的,它还造成了学术期刊有限的版面资源,同时产生了用户检索时的数据冗余。
 
12.减少“高质低价、低质高价“现象。高质低价是指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一些水平较差的期刊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是作者没有信心把自己的成果往一些高水平期刊上发,因为权威期刊一般偏向于发表某领域核心作者、权威作者的成果;还有就是作者在时间、版面费等角度考虑,把一些好的成果发表在与之实际并不相称的期刊上。低质高价是指一些质量相对较差的论文发表在较好的刊物上。这种现象也有很多原因,如“人情稿”、“职称稿”、“金钱稿”等。
 
13.取得知识优先权。由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造成学术论文从投稿到最终出版、发行,再到读者手中的周期过长,本来属于某些研究人员的知识优先权,会被别人获取。第四种模式在在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1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现行学术期刊的出版体制中,编辑部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各种资源非常分散。而以第四种模式运行,部门编辑队伍从这些机构中剥离出来,形成一个专业从事知识服务行业,可以地域、以学科为中心,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较大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化的学术期刊出版中心,减少现在“千刊一面”的现象,突出学术期刊的个性化特征。
 
这四种传播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第二种和第三种是传统加现代的出版模式;第三种是未来的网络化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将来的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第一种模式会渐渐失去市场,而后面三种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在一定时期共存。总之,学术期刊的出版应该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
 
 
 
第四种模式运行的条件
 
(一)观念的转变。一种模式能够存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与学术期刊有关领域的人们普遍接受。第四种模式与其它三种相比,这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机构在整个知识传播的链条中发生了变化,它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学术期刊出版物与现行的学术期刊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能够被学术期刊生产的从业者、学术期刊的用户、科研管理部门接受依赖于人们观点的转变。
 
(二)资金问题。第四种学术期刊模式的运作在规模、人员结构、组织存在有形态等都有了很大变化,它所需要的资金理论上要比其它方式更多。因此,如何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很关键的。一方面,它以一种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资金可以通过商品的出售来得到资金,可以向银行等金融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学术期刊有公益性的一面,因此国家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可以由政府层面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软件设计。互联网得以被人们充分利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各种技术的应用降低的使用的门槛,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第四种模式的运作也要利用现有信息技术的成果,同时开发一些新的技术,使人们能够象Blog、BBS一样方便地为人们所使用。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软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避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劣质信息等造成的信息污染,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
 
(四)资源重组。第四种模式的运行会对现有学术期刊相关的各种人群造成不同的影响,在现有人事管理制度的框架下要实现人力资源的重组、机构的重组会有许多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需要很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既涉及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机构,也涉及到各个地方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学术期刊用户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重组就意味着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只能科学、合理、渐进的重组才有可能重组的实现。
 
(五)科研管理制度的改变。学术期刊的供应商是庞大的作者群,而他们的投稿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科研管理制度来导向的。如果想实现第四种模式,那么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一定要相应的变化,只能这样,才能使知识沿着第四种模式传播。
 
(六)把门人的组成。在前三种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杂志编辑、审稿人等组织了一层层的筛选体系,每一层都有把门人,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术期刊的内容及其质量。在第四种模式中,读者群是最庞大的把门人群,他们可以对文章表达自己各自的观点,同时,学术论文中心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把门人队伍,既有专职人员,也可以聘请学科领域专家做兼职。这种把门人的结构有利于实现信息公开,提高把门的质量。
 
我所提出的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从它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当中找到一些答案。学术期刊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知识的传播,它应该尽快把知识传递给最需要它的人。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为之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只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学术期刊才能在与其它信息资源竞争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希望有一天我们翻开一本学术期刊时,里面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也盼望有一天我们能够方便,低成本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知识。
 
一个苹果,你吃了,别人就无法享用;而知识,当你传递给别人,你自己仍然拥有。当大家都乐意分享知识时,我们社会进步的速度也会加快,它会变得更加文明、富足!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3146-215072.html

上一篇:海外文物,何时回家?
下一篇:第六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

9 陈冬生 姚伟 闫钟峰 蒋新正 曹聪 赵大良 谢祥云 杨文志 ligang168168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