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文化哲学是哲学的后现代形态(4) 精选

已有 4544 次阅读 2009-2-18 05:31 |个人分类:理论探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文化哲学

四、实践论转向生活论的逻辑必然性

西方哲学演化按“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次序逐步上升。这一过程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首先,存在论所致力于探讨的一般与个别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存在,原本是自在地统一于存在的两个方面,只是由于人们认识活动的开展,它们才被自觉地区分开来,并且只是由于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和夸大了感觉或理智的作用,它们才被对立起来。要之,存在之成为问题,实是因认识而起。所以,当存在问题被研究且不断向纵深推进时,作为引起该问题的原因的认识本身,就必然要被当作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这就决定了存在论的发展最终必然逻辑地归结到认识论上。

其次,认识论之所以必然进展到实践论,则是由于认识是起因于实践。人们出于实践的要求而不得不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而语言和意识就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可见,认识原是实践着的人们用以实现其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它不过是实践的产物,是服务于实践的第二性的东西。因此,要使认识问题得到澄清,就不能局限于认识论,而必须扬弃认识论而使之上升到实践论;只有站到实践论的高度,才能认清并正确地揭示出认识过程的本质。

要之,西方哲学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进展,皆是由于探寻前一个阶段的问题的原因而引起的,即由于探寻存在问题的原因而进展到认识论,进而由于探寻认识问题的原因而进展到实践论的。据此规律则可以预断:现代哲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将是以探究实践的原因为理论驱动力,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哲学形态——生活论。

继实践论之后所出现的新的哲学形态之所以将是生活论,是因为生活是引起实践的原因,人只是为了生活才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有论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这说明了人的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实践是以生活为归宿的,实践只是生活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所以实践论向生活论的发展也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如果说实践论是现代哲学的主流形态的话,那末,生活论则是后现代哲学的主流形态。它们可分别被简称为“实践哲学”和“生活哲学”。生活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1)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不同

实践哲学的精神是对抗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体表现为革命辩证法的斗争精神;生活哲学的精神则是非对抗精神或合作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哲学中具体表现为保守辩证法的和谐精神。

2)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不同

实践哲学是对以往存在论和认识论的一种综合,它把存在和认识理解为实践主体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实践主体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

生活哲学则是对实践哲学的一种扬弃,它不再把实践和认识看作实践主体的两种活动形式,而是把它理解为生活主体的一种活动形式——社会生活;在生活哲学视野中,社会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形式,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另一种生活形式,即个人生活。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关系问题。

总的说来,生活哲学是以文化(人类生活[3])研究为本质特征的,这是生活哲学跟以往各种形态的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故生活哲学也可以说就是文化哲学。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

         [3] 文化哲学把文化理解为一定人群体所创造的,为该群体中的人们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215674.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当今中国“不真空”世界里的“生活禅”

5 李侠 刘玉平 陈国文 迟菲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