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了就喝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port 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功能基因组学及免疫信息学

博文

包装出不了大师的

已有 3355 次阅读 2009-2-21 21:46 |个人分类:杂谈杂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前几天在电视上偶尔看到文怀沙老人在做演讲(大概是上海的一个什么讲坛举办的,内容是有关文化和国学的),听了几句我就换台了,觉得文老人的演讲没有什么文化味道,也不是我心中的大师级人物;今天偶尔浏览一篇文章,说文大师有被包装之嫌。对该文的内容我也无从证实。但至少提醒我们,大师是要靠实力的说话的,尤其文化大师更是要博大精深、著作等身、立德立言,才可能成为精神领袖,学术泰斗;科学大师亦然,要创新立说、超越时代,起码要推动本学科前进好几年吧。否则何谓大师呢?

下面转载 十年砍柴:文怀沙大师大在学问还是包装(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20_23_1024354.shtml)
文怀沙老先生早就享有“大师”声誉,笔者20年前在湖南乡下读中学时,文先生已是长髯飘飘、鹤发童颜的范儿。而今当年的文学少年变成无趣中年,文先生还是那副派头。近几年来,关于文老先生的“大师”含金量、壮年的往事,也有过争论,但影响不了老先生的盛名以及荧屏上谈笑风生的光辉形象。学者李辉先生近期一篇文章,将文老先生的“大师”面纱给无情地扒下来了。

李辉先生用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事实考证加常识分析。李先生找到权威的资料,证明文先生出生于1921年而非1910年,所谓百岁老人犹能登坛论道的传奇也就不存在了,那么他所言的18岁被礼聘为教授实际上是7岁,根本不可能;其在上世纪60年代身陷囹圄并非因言罹祸,而是其他与政治无关的原因;以戴罪之身随便写一首讽刺江青的诗,怎可能那样轻易流入宫阙之内。在资讯发达的今天,稍微认真的人,只要用心,其实不难查证这些信息。可是,在李辉先生之前,没人去下这个功夫,或者说,多数人不愿意去管这个“闲事”。至于靠吸引眼球为生的一些媒体,其从业者压根儿不在乎文老先生自述是真是假,有些人更愿意向公众推出一位外表、做派、经历更像大师的老人。

在没有真大师的时代,就靠人为地去包装大师。大师,一旦可以包装出来,那就必定泛滥开来。今日中国被媒体冠以“大师”称号的人,恐怕多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如果以前那些真大师地下有知,看到自己和后世学问不入流者,戴同一种标签的帽子,不知会作何感想。

当下媒体上大师泛滥,和每年热议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是人文精神稀缺、学术泡沫化的一种表征。一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喜欢装有文化,一个没有大师的社会,喜欢胡乱批发大师的帽子。因为不自信,因为焦虑,需要这类概念打气壮胆,那么善于自我包装的人就如鱼得水,利用媒体为自己造势。他们深谙公众心理,知道哪些外在的信息容易打动人:如年长德劭,出自名门,气度不凡,经历坎坷,一身傲骨等等。因为多数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往往靠观感或媒体的介绍来判断。比如,谁是国学大师,谁真正在《尚书》、《诗经》、《楚辞》上造诣很深,多数人哪能自己去了解相关信息再作判断,往往会受媒体的影响。而可悲的是,没有真大师活着作对比,或者真大师因没有眼球效应而默默无闻,那一定是被包装的大师的幸福时代。

在中国古代小说里面,常有一些仙风道骨自称活了几百岁的老人,如《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在杭州遇到一位老道,“左手自理着腰里丝绦,右手拄着龙头拐杖,一部大白须直垂过脐,飘飘有神仙之表。”自称活了三百岁,能炼煤成银。这“神仙”不久就病亡了,马二先生侥幸没受骗,知道这人不过是一位才六十六岁的村野匹夫。

这种人装神仙,扮大师,无非是为了骗钱。前不久北京就破获一个案子,一位九旬老翁冒充民国元勋李烈钧将军,骗了一位外籍华人的巨款。历史上某些士人,也会在外表、举止上显得与众不同,其出发点更多的是邀名,但名利一体,有名就有利。如魏晋和晚明时期,文人装“大师”成为某种风尚,但由于那个时代毕竟有不少的真大师在,多数装扮的“大师”难以成气候,多数被人忘记,毫无影响。有些真大师,也难免故作姿态,炒作造势,以博取更大的影响力。文老先生私淑的章太炎先生,也是靠真学问而被人看成大师的,舍此,十个“章疯子”合起来也不能被称为大师。真正学问博大的学者,也不需要靠曝光度、靠师承或者不俗的外表来显示其大师风范。钱穆中等师范毕业,冯友兰口吃,顾颉刚木讷,陈寅恪后二十年双目失明,且被“雪藏”多年……

武将,喜欢夸大自己斩获的人数,文人,喜欢夸耀自己的文才,此乃人之常情,算不得大毛病。文老先生这样经历过风浪的老人,晚年和身旁的人吹吹牛,也没什么。可吹牛的素材,被精心编制成一张越来越牢固的面纱,并以此面目在公众面前表演,那就是近乎优伶一样的人物了。不过,说到这里,我倒要替文老先生辩解一句:我说什么你们就信什么,活该!谁让这个时代患上“大师饥渴症”呢。

(作者系知名网友)


https://m.sciencenet.cn/blog-64967-216456.html

上一篇:文章的今不如昔与道德的世风日下?
下一篇:历史和现代,积累和创新

5 刘全慧 廖永岩 刘玉平 陈绥阳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