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对一段古代调水工程的考证·地理零拾(10)

已有 4922 次阅读 2008-4-15 19:54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图片百科|关键词:学者

    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以乾隆修建最盛,时有“三山五园”之势。河墙,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何谓“河墙”?就是从西山诸泉向皇家园林输水的管线。它以坚硬而不透水的花岗岩开凿成长槽,槽上覆以石瓦(修薄的石片),槽槽相连,以灰泥抹其缝隙,上接泉源,下至皇池。路遇地势低洼处,则将石槽筑于矮墙之上,以维持水位,“墙”之名也由此而来。此线由小西山山脉的寿安山樱桃沟引水而出,先向南后向东,绵延十数里至玉泉山麓的静明园。如今,在北京植物园西侧,仍可见到一段残存的河墙痕迹,这里与曹雪芹故居毗邻,园林工作者在其旁种植无数垂柳,使得当年“河墙烟柳”一景得以恢复。

    令人奇怪的是,玉泉山素有以水量充沛的泉眼——玉泉而著称,为何乾隆要费劲巴力地修筑河墙,从西山上引水呢?明代蒋一葵在其《长安客话》中对玉泉山水作过生动描述:“玉泉山,山以泉名。泉出石罅间,诸而为池,广三丈许,名玉泉池,池内如明珠万斗,拥起不绝,知为源也。水色清而碧,细石流沙,绿藻翠荇,一一可辨......为京师八景之一,曰“玉泉垂虹”。到了乾隆时,水量亦不减,弘历曾封其为“天下第一名泉”,并将“燕京八景”中的“玉泉垂虹”改为“玉泉趵突”。“趵突”二字足以表明其水量之丰沛。清代帝后在宫中均将此泉之水为日常饮用,就是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帝溥仪仍每日以龙车向紫禁城运水直至鹿钟麟逼宫始止。追溯历史,静明园是在前代旧有园林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后,弘历又对该园进行过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建,他把玉泉山的全部山体及周边池沼纳入园内。而河墙的修筑,恰恰在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即静明园扩建工程的前一年。固笔者认为,河墙引水工程与这次静明园扩建中大规模开辟水景有关。玉泉即使再能“趵突”,也只是一泉之力,弘历看到西山诸泉水量丰沛,可为造园之用固引之。目前,静明园内较大水面至少仍有五处以上,这显然是合并诸泉所成。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间恰好与另一处,也是更大的一处水景造园工程——清漪园(今颐和园)的动工的时间相距不远。清漪园以拓展昆明湖工程为最,需水更为浩大,而玉泉诸水又与之相通,可起到补给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修筑河墙,纯粹是乾隆皇帝为其建造皇家园林中的大面积水景,而有计划兴建的调水工程。(段煦 文/摄影)

 



博物之旅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8-21771.html

上一篇:感动出芽儿·博物杂拌儿(50)
下一篇:九蒸九晒的良药-地黄·博物杂拌儿(51)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