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rer009 西藏农牧学院

博文

当代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精神迷途(节选)

已有 5407 次阅读 2009-3-23 15:26 |个人分类:学术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农业, 精神

当前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精神迷途(节选)

摘要:略
关键词:略

1 以往数十年科研人员的精神发展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里,受各种主观的客观的因素影响,除了非常短暂的中苏蜜月期外,中国的农业科研基本上处于闭门研究的状态。在这个时段的国家政治形势下,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独立科研思想很难独善其身,整个农业科研活动几乎完全顺着国家政治意识的走向而动。虽然在此期间的农业科研并非指挥农业生产的主流力量,其成果看起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体现,但仍出现了“杂交水稻”等一批优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在看起来科研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提出开创性成果去解决农业时代发展难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原因就在于独立科研思想的存在,和一批尊重现实、身体力行的农业科研人员。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不能否认,以闭门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随着国门的突然打开,以及随之而来的科研管理机制的改变,中国的农业科研在简短的时间内全面地经历着国外新思想、新技术的洗礼。在此过程中,想让出现时代断层的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在较短的时期内,基于历史和现实存在,去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去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是不现实的。
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层面在从传统逐步向现代跨越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承受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压力。市场机制迅速导致科研工作者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科研体系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思想也受到了市场经济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制约,科研人员整体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迅猛冲击下,并没有对以往数千年间流传下来的宝贵科研经验加以充分认识、保留并发挥其作用,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甚至连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间几经波折保留下来的宝贵科研思想和经验也几乎消失殆尽。实难想象,数千年可称之为顽固的传统农业精华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几乎不堪一击,其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几乎完全让位于号称先进的新型农业技术,这种状况在九十年代初以后发生得尤甚。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农业科研人员的群体组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批缺乏必要农业生产经验的“院校生”进入科研队伍,由于这批人缺乏对中国农业历史的了解和对农业生产现实的把握能力,在当今社会变革的年代当面临农业生产难题时,也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利用也许将来可能会用到的先进技术,其农业科研的独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制约。更为严重的是,农业科研人员面临的社会形势也发生了剧变,个人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可以很方便地被直观量化考核,个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名气也随着计算得出的科研工作量而得到相应配置,于是科研理想和充实人生的内容也很市场化地发生转变,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原则在科研上体现的后果就是,科研活动的应用性几乎被彻底淘汰,即系统解决农业生产面临根本问题的能力被严重弱化。而这一切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关于科研人生的市场化氛围,并笼罩着局中的科研人员,那些虽然先天不足但后天可补的新生力量刚进入农业科研领域就受到了这种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其科研思想和充实人生从而发生改变。虽然有少数人欣赏这种氛围而且甘之若饴,但是多数人意识到了这种氛围的不可取,只是无力改变和受其制约而不得不随风而逐,而那些在这种科研氛围下能够顶住大环境和周遭误解压力开展理想科研的人,又能剩下多少呢。 

当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效益的缺乏保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生产埋下了巨大的危机。如果我国的农业科研仍然不能吸取以往的发展经验,保持自信心,根据现实国情和将来的发展预期来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是继续保持以往那种以外来为荣、盲目追求技术高新的心态,希望通过树立科研新卖点的短期行为来为自己博取最大利益,却无力破解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难题,或者根本就无视农业生产现实,不能不说,这是当前中国农业科研的一种悲哀。事实上,自信心的丧失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回想起古代的“八股取士”,尽管天下人才尽入瓮中,但也导致了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削弱乃至丧失。
2 破解精神迷途的理论途径分析。
一个人的精神状况与他的周围环境塑造有直接关系,对不同形式科研成果的抚慰方式影响了科研人员科学人生的走向和科研思想的塑造。而对一个群体来说,则当今中国科研人员这个群体的精神状况与产生着这种状态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当下的社会观念和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当前农业科研人员精神状态的不足对于个人来说,是由于自幼年求学时期起知识分子本性的精神缺失,而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这个不足的产生是由于农业科研政策决策方向和农业科研行政化、市场化管理机制的错误选择,以及其结果产生的反噬效应。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科研管理机制,理论上解决农业生产时代难题需要这两者之间的配合。如果不愿意或者不敢从根本上触及当前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精神上面临的深层次机制性问题,而只对枝梢蔓尾的修剪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乱象丛生。
对于解决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精神上面临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客观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然后从不同的尺度上去犁清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精神上面临的问题和关联因素,以沟通不同尺度间的联系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对个人的知识分子人格培养和塑造在管理机制上建立相应的落脚点,支持科研人员科研思想的独立性,通过维持科研思想的独立性及对其有效结果的支持来实现不同尺度间的互动,优胜劣汰,保持科研人员的精神创造力,同时根据科研思想的独立性及其经过实践检验的结果来不断修正事物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略

后记:虽然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的农业科研状况,并努力把自己的心灵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但仍然无法摆脱心中的焦虑感和隐藏在耐心等待下的急迫感。我还仅仅是一个学生,极度缺少必要的可支配资源,连已经实现自己思想的技术验证都无法进入正常的发展渠道,而只能默默地等待,等待着在沉默中爆发的一天。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561-222008.html

上一篇:大学辅导员招博士-----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
下一篇:从质量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