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知充实良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cbacon What we seek we shall find.

博文

PPR哈佛PKD:回复志明兄

已有 8121 次阅读 2009-4-3 10:18 |个人分类:学术和造假|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同行评审, 哈佛, 学术造假, PKD, PPR

王志明先生很热心,针对我的博客诉及的哈佛学术造假一事搞了个后同行评议PPR。昨天他又发了“PPR哈佛PKD:给直接当事人的公开信”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Econtent.aspx?id=224076,在文中要求我澄清一些有关事项。我现抽空回复,再次表明我的观点。并谢谢他对此事的热心关注。

志明兄:

澄清以下几点,并很严肃地谢谢你的工作。

1, 科学网的编辑在我的博文出现不久,就将之放在了博客头版第一栏。非常感谢他们。他们的见识和眼光不凡。我觉得这里的实名制很好。 不然,很多浑水摸鱼者就都来了。新浪和搜狐的博客为什么没有点击率,为什么还没传统媒体参与进来,这事不好评说。没有对科学界一定深度的了解,一般人不一定能看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2, 我给你发过两个emails。 第一个email想必你已收到。第二个用手机发出的,你可能没有收到。那封短email是提醒你请非PKD领域的有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来PPR的。我看了陈巨川先生的科学网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187,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后已将email贴在你的公开信下,请阅。 我不想具体推荐细胞生物学家。我想这个事有不少关注,应该会有热心人来推荐。我还是避开好。如何PPR,是您的决定。
3, 我一开始就没反对您针对此事搞PPR。但一直觉得如果是小同行评议,可能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我说了我的理由。运动员不能兼裁判,这道理很浅显。即使PPR,也要避开有相关发表的小组。你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我也理解你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一定意义。 但我觉得不太严肃,就只好看热闹了。
4, 志明兄好像很在乎我的观点。其实,我的观点不能改变这起事件的本相,是个别小组造假,还是集体无意识或有意识参与造假。这个事情的本相已在,已经不能改变。需要的是一个发掘真相的有效方法。如果你认为你的方法有效,你完全可以试,结果和我持什么观点无关。
5, 再重申一遍,PPR对我说的这一事的效果如何,我持有怀疑。但我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一些知识,适当参与评论一下他们的评论,就像先前做的对耶鲁罗肾宝教授的评论的评论一样。
6, 支持和赞赏您的开创性的科研评审尝试,PPR。 我觉得PPR对一般的争议论文有效,对本案的效果待验证。 因为我们谈的是小同行集体造假。如何能成功PPR,您需要多多考虑。完全由您决定,我只是提出我的建议。
7, 小同行评议,非常可能把一个学术不端案的调查搞成了无法分清是非和头绪的学术争议。现在已经有点这种苗头了。两位评审教授已经开始谈和以前相互矛盾的说法了。在公说公有理的学术争议中,大家很快就会失去方向。我们需要的是符合法律精神和程序的学术不端调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争论,更非哈佛医学院的这种先威胁打击科学不端举报的违法调查程序。在这一点上,我的顾虑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8, 这个案件的本质和问题在于集体造假。如果不是多人多个小组的参与,而就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造假或错误,其他人是不容易被误导的。但是,如果多个小组参与进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误导和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情形的发生就会和我在“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描写的一样。
9, 再者,如果是个别人的造假和或错误,我相信哈佛是不会轻易做出保护造假的决定的。但是,很不幸,我发现的是群体将错就错式的造假。所以哈佛只好打击报复举报者,来维护学校抑或是大半个PKD界的学术名声。就象有人指出的,这里不排除有种族歧视的因素。
10, 如果最初的立论依据都是错的,假的,基于其上的学术讨论是否有点不严肃?
11, 针对本案的PPR评论不应该是学术性的解释。事情到了这一步,学术性的解释,已经没有很大意义了。评审的着重点应在,根据评审者自身的学识,原作者是否搞错了或造假了?
12, 把矛头指向某个造假者,对解决这件事,毫无作用和意义。为什么这样说,我以后会具体分析。 第一篇描述野生型PKD2蛋白(Polycystin-2)位于纤毛的文章不是从哈佛组出来的。但是,哈佛组的确将之发扬光大,发展成特吸引眼球的美丽故事。这样后来跟进者就多了。

最后,再次感谢科学网编辑们的工作。他们的见识和眼光的确不凡。

郭磊



学术不端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0383-224118.html

上一篇:即非诗社稿录(三)
下一篇:即非诗社稿录(四)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