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2+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j 陈永江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退休教师一生从事化肥厂用大型压缩机

博文

(5) 揭露李连生剽窃和侵吞他人成果的第5个罪证

已有 8808 次阅读 2009-4-5 13:54 |个人分类:证据介绍|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李连生, 束鹏程

 
(5)《揭露李连生剽窃和侵吞他人成果的第5个罪证》
 
  
 
李连生在报奖文第17页,大标题《二、往复式压缩机的关键技术研究》中,从第7行到第8行说道:《通过列与级的优化组合,开发出大活塞力机组惯性力内部平衡的对称结构,解决了往复式压缩机大型化遇到的技术瓶颈;》。
 
    李连生居然将全世界无人不晓的《对称平衡型压缩机》的诞生,掠夺为是他2007年前后开发的。这样的无知和大胆,令人嘬舌摇头。
 
说一段我国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的发展史。
 
中国大型压缩机的发展史是这样的:解放后50年代中期,鉴于行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立即从苏联和捷克人民共和国分别引进了50余台大型氮氢气压缩机。从苏联引进的是1Г90-266/320型压缩机。单机年产合成氨3.3万吨;捷克的是2SIK45-155/320型压缩机(在压缩机和化肥行业俗称红旗牌),单机年产近2万吨合成氨。
 
这两种氮氢气压缩机分布在大连、吉林、大庆、太原、兰州、四川青白江、浙江衢州等化肥厂中。为我国农业发展做了突出贡献,但是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需要。
 
要想仿制苏、捷两国的压缩机,又被其机器零件的庞大所限制,当时国内最大的齐齐哈尔军工厂都无法仿制苏联1Г90-266/320型压缩机。
 
一机部和化工部遂委派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两位总工费安顺和金文琪老前辈去欧洲考察,考察报告说道:【法国和意大利化肥厂出现了新的对称平衡型压缩机,其转数甚高(苏、捷两国压缩机由于往复惯性力大而无法抵消,所以压缩机的转数只能取为每分钟125转。)而法、意两国的新型对称平衡型压缩机由于曲轴两侧往复运动的惯性力,恰好大小相等后者基本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可以在压缩机内部相互抵消。所以转数多在每分钟300-400转之间。
 
其结果是同样的排气量,机器又小运转又平稳。我们考察队员站在人家压缩机旁边居然感觉不到该机器是在运行中。云云。】
 
    因此,一机部和化工部委托上海压缩机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和一机部通用机器研究所,三家联合设计一种取代苏联1Г90-266/320型压缩机的“对称平衡型压缩机”。
 
1960年开始方案设计和方案讨论定案,到1965年设计计算完毕,才出现了我们第一台“大型往复式、对称平衡型、氮氢气压缩机——6D32-250/320型压缩机。”
 
这是真正从事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研究、设计、生产、运行的技术人员们,无人不晓的事实。李连生们居然也敢侵吞,真正是“人心不古蛇吞象,”这是要触犯众怒的恶劣行径!
 
李连生既不知道对动式压缩机(即对称平衡式压缩机)产生的历史,又不了解中国化肥行业用大型氮氢气压缩机的发展史,采用了既无知又大胆的手法,竟敢说是他开发了《大活塞力机组惯性力内部平衡的对称结构。
 
李连生们在其报奖文第17页,大标题《二、往复式压缩机的关键技术研究》中,从第7行到第8行说是:《通过列与级的优化组合,开发出大活塞力机组惯性力内部平衡的对称结构,解决了往复式压缩机大型化遇到的技术瓶颈》。
 
这是剽窃全世界通晓的“对称平衡式压缩机”的铁证?
 
这的确是把我国六十年代由政府的两部牵头,由三个著名单位联合设计和制造的“对称平衡型压缩机”的成果,进行疯狂剽窃和抢夺的铁证!
 
试问李连生们还有什么不敢剽窃和侵吞的!
 
那些无原则的替李连生说项的人,难道你们还要说“我们举报人和弄虚作假者之间的分歧是学术之争”吗?对称平衡型压缩机,既是国外四十年代的产物,又是我国两部三单位在六十年代的仿制产品,李连生孤陋寡闻竟然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你们还盲目的袒护什么?
 
下一集,我们还要揭发并公布李连生弄虚作假的第六个铁证!
 
 
 
                                              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
 
                                                           200945 1340.
下面将李连生大学学习的专业课的教材《活塞式压缩机》第73页附上,从中可以看到李连生的所谓发明创造,完全是从课本内容抄下来的!



六教授举报李连生造假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527-224505.html

上一篇:《西交大党委对学术造假是零度容忍,还是百般袒护》
下一篇:(6)《李连生鲸吞压缩机行业集体成果的第6个证据》

3 刘继顺 周长华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