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水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tou 亲而不密 远而不疏 将科网博客进行到底!

博文

道德经第七八两章

已有 5523 次阅读 2009-4-10 23:46 |个人分类:道德经加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与地是长久而存的。之所以可以长久,是因为天地从来不自我繁衍,扩张,自始至终地运转不停歇。 所以,圣人也如天地一般,不自我扩张,不由少生多地去贪图,待人处事中可以坦然地将自己置于人后,将自己置于事外,以先人而后己。然这样的结果却恰是与作法相反的:后身,而身先;外身,而身存。这实际上是因为圣人这样做,已经是在遵循着道法在做事情了,便同化于天地与道法了,天地与道法是长久的,则这样的人也就是长久的了(博主:可理解为思想的长久),而因其无私,反倒使其“私”得到了保存,虽然圣人本无此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上的善如水。水滋养着万物,却从不争功;身处低洼阴冷人所不喜之处,这样,水就是一种与道相距很近的物质了。
        一个人,若能居人所不爱居之地,处人所不爱处之位,心如大水一样渊深,行为仁爱,却仍如水一样默默地付出而不自显;说话不自夸,言语以利他为目的而非以显示自己的守信或诚信为目的;这个人从政,也能如水一样无私地去治理一个国家,滋养着这个国家的万民万物,而不自恃,不自傲,仍如水一样的谦卑;做事情,行事有能力,却不以显耀自己的能耐为目的;做事的时机也可以选择象水一样不争不抢,而不是在以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利益,名誉的时候来行动。这样,当一个人行动的动机,行动中的言行,行为中所处的角色,行为的目的,行动的时机这些均具有如水一般无争无辩,善利万物的状态时,则一个人也就达到了“上善”这一境界了。
 
           老子在这里是仔细地阐述了如何做那“无为“之事。一说起老子,人们就有一种误解,以为老子在教人不食人间烟火。这是一种曲解。不食,还能活吗?老子是崇尚自然的。任何有违于自然的做法,那是不符合老子的思想的。但自然,并不代表”为所欲为”。这又是一种曲解。

        那我们该如何呢?该如老子在此文中所说-------象水那样做事情。不是不做,而是做而不争不求,做而无我无私。如水般的秉性贯穿于行事的各个环节中。这样的人,可谓圣人;这样的事,可谓是圣人所处的”无为之事“。

            


 注:图片来自网络

                                             请大家多多指教


 

 祖兄:

        老子说水“几于道”,是因为水有象而无形,无形乃大形,象空气、阳光一样都无形,却谁都离不开。老子狡猾狡猾嘀!哈哈!我歪解。

    ----- 博主:高解!

有友来问

        何以外其身却身先?外其身,不做了,无行动了,身还存吗?

       ----- 博主:是一个为无为之事的疑惑。对它的理解,就是本篇第八章。

    针对这个问题,我试试这样回答,不知可否:同是做一个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做,是必须的。不做如何得以生存?不生存,如何去求心志的高远与精神的快乐?做,是一切的基础。物质,是一切的基础。但要我们得学会于做中不求。正如古语所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结果如何,不去计较。这样的心态做事情,一可以安身,二可以养心与神,三可以对社会有好处,不折腾,因为这样的人心不贪多,可以做到适可而止;所以说,为,是必要的。不为,你如何去体会道这一虚无之物的真实存在?只有在行动中,在与事与物与人的交流中,才可以真实地感受到道的运行规律。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张弛变换中,莫不暗含了道体的有与无的更迭中与交互运作下而产生出来的生机与力量。而更多的自然之道,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你只有积极地去做,为,才可以于真切中提炼与升华而将经验汇成为合道的思想。

    我们要学会为而不争。我的理解是这样:认真做事而心存高远。不计较得失荣辱。这样的心态来做事,对个人是有好处的。1.一个民族,不认真做事,是不求真,在马虎中只会断送江山;古人喜仕途,鄙视工匠之类的工作,这种文化是一种畸形的文化,不合乎道法的文化。科学,是重要的,没有科学,是不会有人类的幸福安宁的生存的。没有扁鹊,李时珍,黄道婆这样的人,人们就会过得十分艰难。但时下流行的科学,我以为是不完美的,有欠缺的,需要改进与完善的。2.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心存高远,则易流于偏执之见中,产生短视行为,这从来是有害的,对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均是如此。我们现在身边的短视行为,已经将我们的自然资源消耗殆尽了。河水污染了,海洋污染了,天空污染了,心灵有灰尘了。仰望星空,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多么重要啊!

    所以,外其身而身存,其内含是十分丰富的。也谢谢挚友的提问。愿多多深入地交流。

亚辉:

    老子的道德经,相当于现代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一辩证,便无真无假,无正无反,你何以再来判断何为对,何为错?找不到一个判断的唯一依据了。(这是我们私下交流的)

    博主:我好好地思考了一下,这样回答,不知亚辉是否能够认可。当然,这也基于我对亚辉所提问题的理解深度。原来我说过,他的思想,很深,说句话,我得掰半天。 

    昨天,与可真老师谈起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即是一种威严的规律,万物于法中得以自在的运行。这句话,我以为,阐述了一个根本:什么是最根本的法?只有以最高级别的法则来运行,才是高超的行为。从这句话上,我们可以理解:最高的法则是道法,而道法是无语的,它蕴藏在自然里。自然里面,万事万物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法则,并以此做为最高的法则呢?

    老子是向自然学习的最好的人。他在对水的思考中,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结论。真善美,一直是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美好的价值理念。但,对于美,他有独特的看法。对于高与下,长与短,他是相对的看。也就是说,他摒弃了世俗的价值判断理念与手法,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全面的审视问题的角度来诠释这个世界里的人与事。这样的视角下,人们就会“去喜恶,归静”。而对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充分体现了他对“善”的认识与推崇。而这个自然的运行规则是自始至终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人们可以依赖的“真”品性。引号里面的这些法则,是至纯至真至上的。因此,所谓辩证地看问题,只有在掌握了自然的这些秉性中,才可以做到辩证地看,而不会陷入无正无反的精神分裂里面去。但人们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过程中摔跟斗,总结,是一个必需的经历,不可以少。

发兄:

    上善若水----与丫头小妹商榷

    发兄从来都具有创造发明的思想。不拘泥于固有的条框中,是他思想的灵魂。这不,对于上善若水这一说,他提出了一问:“上恶”为何?这样的思维方式,我欣赏至极。因为,这会推进我们在古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思考。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009-225478.html

上一篇:返朴归真一笑间
下一篇:一可足焉

20 徐磊 廖永岩 刘玉平 郑融 祖乃甡 马昌凤 梁进 刘进平 陈绥阳 曹广福 吴渝 钟炳 杨秀海 刘立 马丽丹 魏东平 杨芳 蔣勁松 iwesun ChaRen

发表评论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