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南京!南京!》看后感——人性的善与恶

已有 6274 次阅读 2009-5-1 12:58 |个人分类:书评影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战争, 人性, 善良, 善与恶, 邪恶

昨天下午所里组织去看《南京!南京!》,看之前就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这影片的评论,叫骂的人比叫好的人多。看完之后,我们去看电影的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些问题。我在思考,为什么那个时候日本人那么残暴?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有些人觉得不应该以一个有一点良知日本军人作为主角来写,他们觉得就应该把日本人拍得十恶不赦才行。而我则觉得影片这样来拍挺好的,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南京大屠杀。记得以前小时候看的那些抗日战争类的电影,都是把正面的抗日英雄人物写得特别正义,把反面的日本鬼子写得特别邪恶。小的时候,人的思想比较单纯,总觉得善与恶是非常明显的,谁是好人,谁是坏蛋,是有非常明显的分界的。

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丰富,就发现,其实人心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之分。好人也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换句话说,人心中是同时存在着善与恶的,只是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不同而已;教育和生活环境会对人的善与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宣扬和平、友爱、仁慈、宽容的气氛中,那么这个人也会慢慢变得善良起来,而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是那种充满血腥、暴利的环境,那么这个人很容易变得邪恶,有暴力倾向。

并且,我觉得一个人的善心不容易培养,而邪恶之心是很容易滋生的。人性中有一种强者欺凌弱者的一面,当一个人力量弱小的时候,可能是很善良的,而当这个人有足够的可以任意欺凌压迫他人的权力的时候,人是很容易滋生这种欺凌弱小的暴力倾向的。所以,我觉得隐藏在人们内心的邪恶之心的力量要大于善心的力量,人是很容易变坏,不容易变好,因此,与其说“人之初性本善”,不如说“性本恶”。“反恐精英”(cs)这个游戏为什么流行了这么多年还经久不衰,我想这是因为人有时候需要找个机会发泄一下人心中邪恶的一面,并且cs中往往更多的人喜欢当“恐怖分子”。

日本军人在南京大屠杀的行为,可谓惨绝人寰,禽兽不如。我想,这并不是那些日本军人从来就没有善心,而是当时日本民族的精神把人的善心给暂时磨灭,把人的邪恶之心给放大了。试想,如果周围的人都很善良,不会随便杀人的话,其中一个人杀了人,他自己就很容易受到自己内心良心的谴责;而当时是日本法西斯的那种邪恶的气氛,在那种气氛下杀了人的话,他们大多数就不会觉得自己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们把杀人当成了一种游戏。

在中国,大家在谈论日本的时候,最经常说的话是“日本人真坏”。日本人都很坏吗?不是,每个国家的人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日本动画片,尤其是战争类的动画片,把人性的善与恶描写得很细腻,正义的一方中也有那种特别喜欢打打杀杀有暴力倾向的人,非正义的一方中也有爱好和平的人。我觉得这样的描述比较符合实际。

弱肉强食,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国家和民族,都容易强者欺负弱者,并且强者容易滋生邪恶暴力之心。在中国古代,当中国强大的时候,也有欺负其他民族的时候。所以,我觉得要想真正和平,就要制约某个人或者民族的绝对强势,大家相互制约,取得平衡,和平是在平衡中获得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71-229295.html

上一篇:神奇的微生物系列之酵母菌
下一篇:我经历的两件有趣的事情

16 武夷山 苏青 薛长国 刘玉平 向峥嵘 梁进 刘进平 陈绥阳 杨远帆 陈安 周春雷 陈国文 马丽丹 杨芳 苗元华 陈湘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